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科普小知识2022-10-18 13:22:57
...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跟踪文章

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年,香港学校以委托内地大学招生的形式,从10所合作的内地大学中挑选了少量学生来香港学习。毕业后,凭香港学校文凭,学费及生活费全部由香港赛马会及特区*赞助,向市民展示在香港学校读书的“高福利、高回报”。

当然,委托招生并不总是一个试验场,然后香港学校将准备好去。2003年,它被称为香港学校招生的“第一年”。那一年,一些香港学校获准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六个省独立招生。虽然头两年天气寒冷,但香港学校的招生队伍迅速壮大。

最美好的一年是2005年。不仅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加入了大陆的招生行列,成为这一荣誉的“前两名”获得者,北京的顶尖科学学者陈修业也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而不是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宣布,来自省市的11名顶尖学者因面试成绩不佳而被淘汰...当时,香港学校成为高三学生超越清华和北大的“首选”。

香港学校于2005年被解雇。第二年,它的招生扩大到20个省。2011年,全国31个省份向香港学校敞开大门。从今年开始,所有具有17个学位授予资格的香港学校都被授予参加内地高考的权利。

与此同时,50万元奖学金从“南飞”香港学校挖走了顶尖学者和21位顶尖学者……类似的消息一直“燃烧”到2011年。在这个过程中,香港校对员总是有一个答案来回答他们想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分数高的候选人对他们想进入哪种大学回答不太好。内地高校也*重新思考自己的办学模式,并被“推”上改革的“快车道”。

如果2013年辽宁大学状元刘没有辍学重考北京大学,人们可能不会意识到“港派热”逐渐回归理性。事实上,香港的学校已经经历了“急剧”的招生,“退烧”的迹象已经尽早出现。自2007年以来,香港学校就有内地学生辍学。从2002年到2011年,香港8所公立大学有6名内地学生自杀。

越来越多的人质疑香港学校是否是学生心目中的“天堂”:香港学校相对于本地大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国际化程度,但近年来内地大学的国际交流项目发展迅速。在基础教育领域,这不是香港学校的所长,也很难赶上内地知名大学...

据媒体报道,今年,香港学校遭遇了集体拒绝招收省市高考状元的情况。其中,云南顶尖科学学者周泉拒绝了香港中文大学66万港元的奖学金。顶尖学者拒绝香港学校有很多原因。他们梦想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粤语很伤感。气候很难适应。香港人对内地人不友好。他们在大陆学习时更容易积累个人关系。然而,我们不能盲目赞扬顶尖学者拒绝香港学校。盲目鼓掌表明我们还没有解决一些问题——谁真正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谁害怕改变和浪费机会?我们应该赞扬那些选择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以及那些因缺乏适应性而拒绝接受理想的人。(蔡文公主)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精选文章

受访者:小雨

2014年北京高考考生

最后,小宇决定去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当他在同一专业学习时,这是他在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之间的选择。

“犹豫之前,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从香港学校获得奖学金。参加面试后,HKUST表示将提供全额奖学金,并考虑到这两所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决定去香港小宇告诉记者,在香港学习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估计约为70万港元。在香港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的条件下,在香港学习的费用几乎和在北京一样。

“我对北京大学非常熟悉,我在北京大学上过一些课,比如北京大学的夏令营。”小宇说,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了香港科技大学。可以说,他的决定是基于必要的信息和冷静的思考。

学校和专业排名、国际化水平和英语教学是萧瑜比较分析的重点。"就我想学的专业而言,HKUST大学优于北京大学."小雨说,他非常重视香港学校的国际化,包括本地学生、内地学生和不同背景的国际学生。这些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海外交流的机会。对于计划将来出国留学的人来说,香港学校的英语教学显然比北京大学好。

那么,当你要去香港学习的时候,你会担心适应香港的学习和生活吗?小宇的回答很简单:“既然我打算将来出国留学,适应的问题肯定存在。与其适应新的环境,不如现在就开始让自己尝试新的环境。”

当谈到一个学生在高考后选择学校、专业甚至人生规划时,小宇坦言这真的很难。许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也开始注意这一点,允许学生不要如此匆忙地“安顿下来”。“据我所知,香港科技大学按学院招生,如工程学院、科学学院、商学院等,所以对学生的限制不是很严格。”

在采访中,肖宇表示,香港学校和内地名校之间的选择,不是评判学校本身的优劣,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生活规划做出“合适的选择”。(韩坤)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经验

受访者:乔伊

本科在广州的一所大学学习,研究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现在在香港工作。

"我来自广东,会说广东话."乔伊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与大多数大陆学生不同。毫无疑问,从逻辑上讲,语言的优势将使她比不会说广东话的内地学生更容易适应香港的学习和生活。然而,从内地到香港,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两所大学学习的经历总是会给一个人带来一些火花。这既是经验也是思考。

就她最直观的感受而言,乔伊坦率地说,她更喜欢香港的大学。“因为我在香港的大学比我的本科大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它也提醒人们*这个词。没有太多的强制性集体活动,他们不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只要他们进入大学。”

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宽容。在乔伊看来,这是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最大的区别。在她看来,香港高校更能容忍和包容差异,而内地高校不喜欢孤独者,并努力让学生服从。乔伊举了一个例子:“最近,在北京大学,学生*燕京学校设在靖远。学生因举着标语被保安逮捕。这在香港的高校是不会发生的。学校不会在这些安全方面花费太多的人力。但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的照顾不够,习惯了关心和团聚的内地学生也不会有归属感,内地高校的宿舍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会更加密切。”

乔伊去香港学习,因为他从小就看TVB节目。受新闻节目的影响,他非常喜欢香港的新闻氛围,“想过来看看新闻”。当她到达时,与她刚进大学时的失落相比,香港的大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乔伊说在香港学习期间,他遇到了美丽的事物和善良的人。尽管他的许多同学来自大陆,他仍然感受到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大学本科文化。

在评估一所大学时,乔伊最看重老师。回顾优秀教师的激励,乔伊认为,教师的个人行为和行为会比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更长时间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他们的三种观点是稳定的。此外,她还提到了大学的包容性。“在学生思考或做任何事情之前,不会有来自学校的压力,这一点我非常重视。”

在香港学习期间,乔伊被大学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震惊了。他深深地感到,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大陆的大学里。她分享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当乔伊第一次到达CUHK时,他看到了校园公告栏上的海报,上面写着反对学校歧视同性恋,因为学校不允许男女学生在异性宿舍过夜。“学生们用一种更巧妙的方法说同性恋者也可以和同性恋者一起过夜。这是否意味着同性恋之间不会有性关系?这件事的讨论方法和范围令我震惊。”乔伊回忆道。

谈到适应环境,乔伊认为有些天赋不适合某个地方。她说:“因为每个人都会变,尤其是刚刚上大学的18岁的人,没有资格说他在哪里更合适。毕竟,以前的生活几乎是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生活方式。关键是来、感觉和判断。”

即便如此,乔伊也说出了他意识到的更客观的标准:“在香港生活需要你有很强的自主权。有很多事情没人会提醒你,包括找实习、找工作、换签证、纳税等等。在*,辅导员会召开会员大会,通知你如何填写表格。根据我的经验,香港似乎没有这种情况。我错过了纳税时间,因为我没有主动通知税务局。”

(韩坤)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观察文章

被采访人: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研究所讲师,香港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问:根据你在香港的观察,你认为香港大学和内地顶尖大学在学生层面,尤其是本科层面的国际化哪个更好?

我认为一些内地学生不适应香港的大学文化。他们不仅抱怨国际化的“虚假性”,而且也无法应对香港的教育环境和中文系整体适应的挑战。例如,最近被热议的辽宁省*文科学者刘事件。我认为宁只是一个例子。她想学中文,但她去了香港最国际化的香港大学。这既包括大陆顶尖学者的“热情”接受,也包括大陆顶尖学者对香港大学的“错位”想象。我认为如果刘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或者如果她的专业不是中文,而是任何社会科学或科学与工程,也许矛盾不会那么突出。刘一案不能扩大讨论。它的典型意义是有限的。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香港几所大学的国际化是真实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管理*的国际化,这与港英殖民时期主要大学的建立有很大关系,包括教授治校、学生会自治、校园多元化和开放,这是内地大学无法比拟的;第二,师生构成国际化、多元化。以我访问过的香港大学法学院为例,外国教授的比例非常高。其教学和研究直接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其法律精英学生可以直接在国际层面开展法律业务。第三,学生宿舍文化和课外活动所需的高度自治仍以HKU为例。学校不保证所有注册学生都能住在学生宿舍。取而代之的是,由每个宿舍的学生行使自主权,并根据你参加集体活动的次数和表现,决定是否继续保留该宿舍的住宿资格,即某种“成员”身份。这是对大陆“学生欺负”型孤独者的挑战。第四,香港大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和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如果内地学生在选择入学前有合理的专业考虑,并熬过最初的“适应期”,他们应该能够充分利用香港大学的国际化资源。我认识不少大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至于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可能主要是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国际化道路,香港学生主要分为三大语言群体:普通话群体(大陆学生为主体)、粤语群体(大陆粤语和香港本地学生)和英语群体(真正的国际学生)。三者的共同语言不是普通话,而是英语。关于他们之间的交流机制,据我观察,香港大学校方在通识教育总体规划中安排了一些"课外"活动。学生会堂文化也非常强调参与和集体分享。香港基督教联谊会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机制。应该说,香港的这些“本土资源”是学生交流和凝聚的基本机制。事实上,即使内地学生前往欧美国家,他们仍会面对上述的“本地适应”问题,这本身就是内地学生的“国际化”过程之一。

至于内地和香港大学国际化的利弊,我认为很难在同一水平上作出比较。首先,作为英国的完全殖民地,香港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由英语主导。香港的国际化几乎与西方的全球化同步。这种特殊的殖民历史所带来的国际化,是大陆无法比拟的。第二,如何理解“国际化”,我认为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内地的国际化不能简单地模仿香港地区或简单地照搬美国。这不是盲目的“没有自我的国际化”,而是一种参与式的“自我国际化”,即一方面要深入学习西方和现代的经验,使中国更加国际化,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己的经验和文明传统。通过艰苦的学术工作和有效的国家战略,“中国特色”将在当地建设成为中国的国际增值。这是在“中国越多,世界越多”的文化自信前提下的国际化逻辑。这是无意识的,在香港的精神深处是不可能的。最近大陆高校的国际化有一些误区,基本上是一种“没有我的国际化”,这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成长的焦虑和文化的不安全感。例如,2003年前后北京大学进行的“全英语教学”改革,近年来国内高校对教师和学生“海外经验”的机械规定,以及最近北京大学的“燕园学校”项目都有“国学”和中国化的倾向,但其中仍包含文化不安全感,在决策过程和程序设计上也存在许多缺陷。(陈彬)

香港VS内地:大学的碰撞与思考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