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专家学者解读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张
编者按: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此次峰会正值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阶段。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参与国*为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达成协议提供新的动力。
该报邀请了五位专家和学者来解读中国的相关政策和建议,并介绍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贡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
紧急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
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自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自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世界气象组织(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于1988年联合成立了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专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评估。目前,气专委第五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的评估报告已经完成,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底完成。第五次评估报告证明,全球变暖继续伴随着更多的观察事实,分析了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与全球范围气候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并提出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条件。该报告的发布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的关注。
气候变化将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可能的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冰冻圈衰退、水循环紊乱(缺水等)。)、频繁的极端事件、生物多样性损害、食品安全威胁、人类健康损害、灾难等。
-水资源: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水资源的风险将显著增加。21世纪,许多干旱和亚热带地区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部门间对水资源的竞争将加剧。气温每上升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
-生态系统:21世纪将面临区域范围内突变和不可逆转变化的高风险,如寒冷北极的苔原和亚马逊森林。在21世纪及以后,加上其他压力,大多数陆地和淡水物种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如果没有适应,当地气温将比20世纪末上升2℃以上。预计气候变化将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但某些地区可能受益。到本世纪末,粮食产量将每10年下降0-2%,而预计到2050年,粮食需求将每10年增长14%。
-沿海系统和低洼地区:它们将受到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洪水、沿海洪水和海岸侵蚀的更不利影响。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未来几十年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压力将显著增加。到2100年,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将有数亿人受到影响。
-人类健康:它将通过恶化现有的健康问题影响人类健康,并加剧许多地区,特别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不健康健康状况。
——经济部门:对大多数经济部门而言,气温上升约2℃可能导致全球年度经济损失,占其收入的0.2%-2.0%。
-城市和农村地区:许多风险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更容易遭受缺水、食品安全和农业收入的风险。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气温上升不超过2℃的目标,温室气体的浓度需要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因此,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限制在5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即2010年的排放水平。到2050年,全球排放量应该比2010年减少40%-70%。到2100年接近零排放。
就中国而言,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制约着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遏制失控的全球变暖趋势,迫切需要采取缓解行动。然而,为了达到控制温度上升2℃的目的,时间短,难度大。我们应该根据各自能力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中国环*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国家层面应制定全面的气候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未来,发展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福子孙后代,保护地球环境。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积极推动加强全球气候治理
邹吉
当今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工业革命以来基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累积排放,而这种累积排放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其先进的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此外,在最近的全球化进程中,主要工业化国家还通过跨境贸易、投资和技术输出、工业转让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先地位,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了高碳发展模式,甚至高碳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使高碳发展模式在全世界得到复制甚至加强。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对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此外,迄今为止,发达国家仍占据着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优势地位,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进程,引领着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潮流,在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仍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历史责任和能力上的差异而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也是构建全球气候治理结构的基本背景。
几十年来,世界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它们在世界人口、总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迅速增加。与此相关,发展中国家在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和增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并占据了很大份额。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尽管人均能源消耗和排放仍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但仍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国际舆论的一种观点是,自《公约》签署以来的这些变化意味着《公约》的原则和规定需要重新解释,甚至改写和偏离,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相应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发达国家带头减少排放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的义务和承诺的规定,并重新界定全球气候责任制度。这已成为2015年协议谈判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面对上述“变化”和“不变”的论点,中国应该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立场。其要点应主要包括:
一个是通过“气候变化”这一环境问题来看“发展”的本质。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源于发展过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主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切应得到特别关注。
第二,尽管过去2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确定《公约》原则和条款的基本基础没有改变。《公约》关于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仍然有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道德、政治和法律基础,《公约》仍然是国际合作和各种新国际协定的根本指南。
第三,发达国家必须全面履行其在《公约》中的承诺,率先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优势,在世界经济的全面低碳转型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不意味着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意味着将有更公平的机会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的转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第四,正确把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一方面,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发展空间和权利;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主动承担起与其发展阶段、应有义务和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了更大贡献。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道路,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宏伟目标和实施措施,将国际承诺与国内发展战略相结合。
五是坚持积极开放的国际合作态度,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气候进程,维护多边进程的*和透明,支持发展中国家广泛和实质性的参与。在小型多边和双边领域,应在互利共赢、增进信任、消除疑虑的原则基础上,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以此补充多边进程。
从纽约到巴黎,还有一年的时间,在达成2015年协议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将作为建设者和贡献者积极推进2015年协议。
(作者是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副主任)
为做好中国的事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艳华,杜香湾
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首先,它源于自身对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责任。
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进步的许多方面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相对落后的事实,也不能掩盖中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的事实。中国经济总量有所增长,但人均收入仍处于世界中低水平。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连续30年的增长,但并没有脱离世界价值链低端的格局。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仍然是艰难而漫长的。不仅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要注意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不仅要努力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而且要面对中国的煤基能源禀赋。我们不仅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还要考虑我们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必须继续增长,其能源消耗总量也将增加。能源消费、能源供应、能源技术和*机制的变化仍需要一段时间。尽管如此,中国一直坚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提出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达到15%,森林蓄积量将增加13亿立方米。面对经济困难,中国*为控制空气污染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到2013年,中国的碳强度下降了28.56%,相当于减少了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2013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到9.8%,森林资源提前完成了13亿立方米的任务,达到20亿立方米,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通过节能提高了能源效率,占全球总量的58%。中国可再生能源产能快速增长。从2005年到2013年,水电装机容量翻了一番,风力发电增加了60倍,光伏发电增加了280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占世界装机容量的24%。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低碳试点,最近发布了《国家气候变化计划(2014-2020)》。这是积极推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积极承担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负责任和务实的具体体现。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展示一个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行动。中国将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不仅在2020年前克服困难,做出积极贡献,而且在2020年后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独立的贡献。
中国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积极贡献视为发展机遇。例如,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据估计,到2015年,其年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将吸收3000多万人。此外,中国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兴产业崛起,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趋势,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切入点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这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权和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中国在其发展阶段决定的历史使命是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体系建设,并本着务实的精神与不同国家合作。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做出的决定。
中国*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积极研究2020年后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他们将在充分考虑能源安全(可靠)、经济成本(负担得起)和环境友好(可持续)三个因素平衡的基础上,努力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和能力的积极努力的最佳结果,符合我国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简而言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独立选择和贡献是由内部需求驱动的。办好中国的事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作者杜香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艳华是国务院参事。)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周迪
人类活动造成了非同寻常的全球变暖,使气候变化成为对世界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最大威胁,也是对世界各国的巨大挑战。各国都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快改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物种大量灭绝、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破坏力增加、对农业生产的重大负面影响、水的分配和可获得性的明显变化以及其他严重后果,许多国家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严重损害,代价巨大。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和环境负担沉重。许多地方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气温上升幅度一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下去,中国未来将面临巨大的生态压力和损失,许多地方的居住空间容量将受到严重挤压。尽快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必要的任务。
国际社会在科学认识不同程度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政治共识,并设定了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2℃以内的目标。*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提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应在2030年之前恢复到2010年的水平;2050年比2010年低40%-70%;到2100年接近零排放。世界需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世界能源体系应尽可能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大力加强节能,尽快采用多种节能技术,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我们应该改变消费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
许多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然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在增加,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展与达到2℃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根据目前的趋势,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很可能达到3.7℃至4.8℃甚至更高。因此,世界各国必须尽快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力度,尽快扭转温室气体的增长势头。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我国能否加大减排力度,大幅降低增量,并尽早达到排放峰值,已成为全球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紧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对此寄予厚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期待中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低碳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一个巨大机遇。传统的高碳发展道路不适合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不适合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国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比资源的生态承载条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源。高碳经济的不断扩张,使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承受,越来越不可持续。低碳发展要求大幅增加资源节约力度,以最少的能源、水资源、其他矿产和石化原料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和满足合理的消费需求,这与中国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方向高度一致。
我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内容和动力。低碳发展是新的市场需求。积极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可以刺激新一代高效绿色低碳建筑、交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节约型消费模式,要求提供低碳商品和服务,并提供广泛而巨大的创新空间。
为了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提出更高的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者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
打造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何建坤
尽管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虽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核心是能源系统的革命性变化。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最近,*主席在这个问题上又提出了五项要求,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应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他还强调,应尽快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已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重点。这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战略选择。当前,要统筹规划,全方位、多方面发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协同作用,整合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执行力度,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创造双赢局面。
中国目前正在实施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的约束性目标。在将碳交易市场划分为省市的同时,中国对各级*实行了问责制,并在几个省市启动了碳交易市场试点项目。通过努力,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结合中国雾霾治理,进一步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行“强度”和“总量”双重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和能源结构改革力度,控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过快增长。目前,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已开始实施煤炭总量控制和烟雾控制相结合,这也将有效控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正在深化改革,重点是向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其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首先,经济增长将从单纯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转向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很快从过去20年超过10%的平均增长率降至7.5%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将降低总能源需求的增长。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的快速增长,将更有利于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比重,减缓煤炭消费的增长并逐步达到峰值。
第二,经济发展将从过度依赖增加投资、扩大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和扩大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最终消费拉动效应的增长模式。这将大大减缓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原材料的产量需求,使其产量从最初的10%以上的年增长率逐步下降和稳定,从而有效控制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加快发展,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十二五”期间将达到1.8万亿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将达到7亿吨标准煤以上,比2013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0%左右,非化石能源15%的目标可以实现。到那时,煤的比例将下降到60%左右。到2030年,由于能源总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率不会超过2%,那么煤炭的比重将下降到50%左右,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并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新增的供应能力将有可能满足能源总需求的增长,使化石能源的消费基本稳定,并对该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需要先进的部署和艰苦的努力,也面临着某些不确定性。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的转变,在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同时,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增强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在经贸领域的竞争优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意味着扩大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发展模式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代表其长期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先进能源技术也是所有国家都必须从战略上争夺的高科技领域。它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和热点。只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顺应和引领世界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趋势,构建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才能从经济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专家学者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主张)
上一篇:过而能改成语接龙 过字开头的成语
下一篇:北京8所高校禁止餐饮外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