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一些高校正酝酿有关大学教室的“革命”

科普小知识2022-10-18 20:52:04
...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在中国的大学里,老师读PPT,学生坐成一排,低着头,塞满鸭子,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为了解决上述“慢性病”,各大高校想方设法举办各种教学竞赛,并在课前收集学生手机……然而,效果只是九牛一毛。

一些学院和大学正在酝酿一场关于大学课堂的“革命”,以解决这些涉及教学质量的问题。这场“革命”的主题被称为“小班讨论课”——它改变了基于知识转移的传统课堂,允许每个学生参与互动讨论。

感受课堂的变革

进入北京师范大学7楼,老同学记忆中的“考场大楼”现在成了小班化改造的“先锋楼”。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并翻修了大楼内的7间教室。第二年,原来位于四楼的四间演讲教室被改成了讨论教室,而科技楼的五间电脑室则被翻新成了不同的主题。

PPT、网页和学生作业可以同时显示在环形屏幕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提问和回答问题。将来,教师和学生甚至可以通过iphone和ipad等移动设备在教室外完成课程...

在7楼和5楼的教室里,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不仅对教室的现代化感到惊讶,而且在他的记忆中也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平台。相反,一个小平台是高度可扩展的,可以四处移动。老师可以把它推到教室的任何地方。椅子也是如此。只有当老师下命令时,他们才能在车轮的滚动下,从“坐成一排”立即转变为“圆桌”讨论模式。罕见的是,这种椅子是专门为降低噪音而设计的。

大多数学院和大学都有大教室,7楼也不例外,那里总是安排考试。除了物理分区,还有一些可行的教室改造方法。据公共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宁说,502教室原本是一个120人的教室,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约有42人的“小组互动学习”教室。四个移动白板用于将教室分成六个讨论区。白板不仅具有分隔功能,还可以用来书写和作为投影屏幕。

教学服务中心主任赵心如将教室的改造描述为“清新优雅”。他们精心挑选桌椅、通风、照明、颜色甚至灯光的色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的需求。“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惰性的。如果一个更好的环境能激发教师的动机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少能让他们好奇并想尝试,那么他们就应该这样做。”

新教室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吗?在记者的采访中,503班结束了。刚刚下课的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曾家玲告诉记者,改革后的研讨室非常热。“一位老师很沮丧,因为她没有参加新的班级。当她得知其他老师已经换了课,她很快讨论换到503班,因为这位成功的老师也发了微信来庆祝这一改变。

感受小班

记者来到2006年翻修的北京大学文史楼,参加了一个关于“科学通史”的小型课堂研讨会。

在104教室,两个学生在前一天的课上做了一个不超过25分钟的“阿拉伯和*科学”的专题报告。将近20名其他学生在讲述了这个故事后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热烈讨论。

一些学生问,“非主流历史应该怎么写?你必须从今天的角度看历史吗?”吴国盛的一名博士生兼助教蒋彻(音译)发现它与今天的话题相去甚远,于是很快就把它带了回来。当学生们受到冷遇和泛泛而谈时,他会适时插话并引导他们。

在剩下的时间里,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甚至连作学生报告的分数也是由在场的其他学生给出的。

《科学通史》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介绍了人类五千年科学发展的全景。与以往的大班教学不同,本课程采用“大班教学+课下阅读+小班讨论”的形式。大班由吴国盛教授,讨论班分为12个小班,由助教主持。

在小教室里,学生们把两三张桌子放在一起。前面的黑板有一台内置的多功能计算机。大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投影屏幕。黑板在三面墙上,方便学生随时在黑板上写字。

吴国盛告诉记者,他们为每个班级分发了50-75页的阅读材料、阅读书目和思考问题。“在课程开始之前,我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学生不选择课程。由于长期的惰性,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耗费大量精力的课程,也不愿意获得平均分数的学分。”为此,他的助教还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课堂介绍”,告诉学生考试不是解释概念或背诵历史事实,而是关注思考的过程。

事实上,这种沉重的忧虑并不真的存在,因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已经把这门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今天刚刚完成报告的罗新宇是元培学院的学生。她说:“学生们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了问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提问,我的思想也丰富了。”

“虽然准备工作更加困难,但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每个人都觉得一个小时太短了,有点不满意。”元培学院心理指导系学生孙坦言。

事实上,这样的讨论已经走出了课堂,每个小班的微信群也是他们活跃的地方。每周,吴国盛和12名助教聚在一起讨论小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讨论课”。

想法、成本、教师

“毫无疑问,研讨会适用于大学里几乎所有的课程,小班教学是最适合讨论的地方。”在采访中,所有的受访者都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美国大学小班(不到20名学生)的教学率在私立大学如哈佛超过70%,在公立大学如弗吉尼亚超过50%。可以说,中国的高校正在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改革。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与科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学术部副部长陆晓东认为,改革课堂是逻辑起点,因为课堂的环境安排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师课程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思考新的教学方法。

赵心如指出,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教师处于高位,无法与学生平等交流。因此,让课桌椅移动,让教师从固定的中心点解脱出来,是改革研讨教室的前提。

然而,在当前条件下,硬件改造并不是难点。更困难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成本的提高和教师的匹配。

陆晓东指出,如何通过研讨会教室的改造来促进教师正确使用研讨会,进而将研讨会教学模式慢慢引入内地高等教育,是难点之一。

基于同样的考虑,赵心如选择了具有课堂改革意识的教育技术学院作为试点,“希望以此来激励文学和科学各领域的教师使用它”

陆晓东认为,另一个主要困难在于,如果研讨会能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小班”的概念就隐含在其中。虽然教室改造的成本不高,但普遍采用,对教师的需求增加,教育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它不能指望在国内大学立即普及。

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建波告诉记者,过去一个班100人由一名老师负责,而管理这个讨论班需要六名老师。因此,“学生和教师比相对低水平的学院和大学更有利于小班化发展。”对此,他们建议大学应促进研讨会的教学,以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小班和大班相匹配,以形成讨论和教学之间的和谐关系。

引入助教制度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作为吴国盛助教负责人,蒋彻告诉记者,提前担任助教不仅可以解决研讨班师资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在课题指导、规则制定、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培训,这对自己将来担任教师非常有帮助。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6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