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单染色体酵母论文第一作者选择申请海外博士后

科普小知识2022-10-18 22:57:04
...

单染色体酵母论文第一作者选择申请海外博士后

▲研究员(右)和论文第一作者、课题组成员邵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研究。由我们的记者景源拍摄

■徐,本报首席记者

就在昨天上午,当世界领先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分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在媒体面前透露了他内心的焦虑:论文的第一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关键实验技术的博士生邵正在申请海外博士后的职位,美国同行实验室也在同一时间发表了类似的论文。

“为了学生的未来,我希望她能出国,但为了国家,我真的希望我能留住她。”覃重军不情愿地说,根据目前国内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如果年轻人在国外实验室做好工作,然后回国,他们会得到更好的待遇。能否根据国内外青年人才的实际学术水平和实际科研贡献给予同等待遇?这个话题最近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现在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

中国不缺少培育出大量产出的优秀“学术土壤”。

通过基因编辑将酿酒酵母的16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一条,覃重军研究团队在“染色体融合”国际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就连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最强的竞争对手纽约朗尼医学中心的成员杰夫·贝克也忍不住问他,他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以及他是如何获得“16合1”染色体的。因为贝克的实验室使用了相同的技术路线,但只融合了两条染色体。

“这是一个只有外行人敢想的想法。起初,没有多少人认为我能做到。”覃重军非常感谢资生堂的轻松氛围,这种氛围帮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五年来,我没有发表过酵母相关的论文。如果我搬到另一个单位,我可能会被解雇。”

覃重军说,这一成功的关键是他在早期做了大量的思考,明确了实验的原则,实验室也在进行系统的技术积累。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告诉记者,虽然覃重军没有发表论文,但该所更重视人才的长远发展。在国际评估中,他的研究方向得到了认可,“我们应该耐心等待需要五到十年的重大成果。”为了让科学家安心从事科学研究,该研究所为每个研究小组组长提供稳定的年薪,而不是根据每个研究小组的科研经费数额来计算。

保持研究团队运转的人员编制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多年来,覃重军研究小组的“赤字”已超过300万元。“如果图书价格低于50万元,一些单位可能会被要求关闭他们的研究团队,更不用说出现赤字了。”为此,他感到非常幸运,“无论我现在去哪里,我都不会离开植物宽容的学术土壤。”更重要的是,每年都有两三项重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在国外著名实验室的创新氛围中开始形成。

高质量的“小环境”需要“大环境”来支撑和滋养它。

虽然中国没有多少宽松而有活力的“学术土壤”,但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火花”。没有必要搜索很远的地方。在生命科学领域,上海有许多科研机构,具有专注学术研究、容忍失败、努力创新科研的氛围,具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实力。

原则上,这样一个研究所应该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很有吸引力。然而,经过深思熟虑,邵决定申请海外博士后学位。事实上,有了这份单染色体人工酵母工作,她可以申请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任何一个世界*实验室接受培训和熏陶,这是每个年轻医生都渴望的。然而,更吸引人的是,如果你去一个优秀的海外实验室学习两三年,并在回国前做出色的工作,你可以得到比不出国的年轻科学家更多的科研资助和房间贴纸,而且你在申请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方面有更多的优势。

“但我有什么理由阻止她出国做博士后呢?尽管我的研究团队人手不足,但在她离开后,许多后续工作可能很难开展。”虽然研究所的“小环境”不错,但从整体科研环境来看,“海归”标签在获得科研经费和评估人才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覃重军卡住了喉咙。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刘真被聘为研究小组组长。他还为是否要去国外做博士后研究员而奋斗。尽管他留在了中国,并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克隆猴子这样杰出的工作,但他在科学研究初创期获得的资助仍无法与“海归”相比。

“优秀博士生的流失不仅意味着黄金创造力的丧失,还可能将国内实验室的创新科研理念带给竞争对手。”令人遗憾的是,覃重军呼吁对在不同道路上成长的人才给予更公平的待遇,并及时改变人才评估方法,以便优秀的博士生不必为了“海归”的标签而出国。

阅读更多

人工酵母:突破生命极限的“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