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

科普小知识2022-10-18 23:51:45
...

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11年增长”,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长103.2亿斤。令人欣慰的是,粮食已经连续11年增长,但未来粮食生产如何保持增长势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低产田?在确保“第一粮仓”三大平原地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规划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元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

“十一五”下的高起点继续增加困难

《中国科学报》: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1年增长”,这应该说是可喜的,但许多业内专家表示,粮食安全不能掉以轻心。你怎么想呢?

段子元: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增长,这是来之不易的成就。然而,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从一个高起点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

*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一个经济安全论坛上说,中国目前需要进口六种主要农产品,粮食安全不容忽视。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表明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目前,中国每年进口8400多万吨粮食。除了6000多万吨大豆外,粮食进口也达到近1500万吨。此外,每年将进口450万吨棉花、454万吨糖和809万吨植物油。中国已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的三大粮食净进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然而,国际市场粮食出口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中国农产品价格接近“上限”,生产成本“下限”不断上升。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不断恶化。国家补贴农业的负担很重。粮食生产的效益继续下降。南方多雨炎热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北方缺水地区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所体现的“六重挤压”继续凸显,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巨大挑战。

张:要保持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必须实现中低产田改造。然而,中低产田改造面临四个问题:一是缺水。中国有9亿亩旱地,*国耕地的50%。二是土地质量(盐碱地、沙地),盐碱地和盐碱地障碍农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2亿亩具有农业利用潜力,*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第三,农业科技投入不高。由于中低产田一般位于偏远地区,基本农田改造、农业机械、灌溉、肥料等投入相对较少,形成了种植广、收获少的长期种植习惯。第四,缺乏抗旱、耐盐和抗逆的生物品种,产量低且不稳定。

《中国科学新闻》:*对这一困境的回应是什么?

张:事实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持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2013年,*总书记视察山东农业时强调,“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永恒的主题”。

2014年*一号文件的第一大主题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主要实施以中国为重点、立足国内、保障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014年5月,*赴河南考察农业,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落实到位,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的新突破。

但是,在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Xi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尽快走上高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强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可持续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刚刚结束的*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善于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不断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和国家*对科技支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

建设中国两大粮库

《中国科学报》:刚才提到中低产田改造是保证粮食增长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段子元:我认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黄淮南的“渤海粮仓”和“淮北粮仓”是一个新的突破。

2014年2月,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提出科技部应从五个方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是渤海粮仓和旱作农业技术项目。

在近十年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提前部署,取得了一定领域的示范成功。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与科技部联合启动“渤海粮库科技示范工程”后,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预期效果。副总理汪洋专程到山东省无棣县考察考察项目区,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4年,张率先撰写了《加快黄淮海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为粮仓》的提案,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张来武专程到安徽省开展支持粮食安全的科技研究。他建议在黄淮海等地区建设第二个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潜力,探索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技术模式和“123”产业集成技术体系,为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根据白春礼院长关于淮北粮仓建设的指示,安排资金1000万元与安徽省农委、科技厅等省级部门合作, 亳州市涡阳县和龙康农场选择淮北地区典型的涡阳县和龙康农场,开展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联合研究,如砂浆黑土治理、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选育、机收玉米高产品种培育、水利设施完善、智能机械化作业、农业物联网建设示范等。 ,为部署国家任务进行初步探索。

张: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的关键在旱地。在我国的耕地中,旱涝面积各占一半。

9亿亩灌溉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黑河-腾冲)人口线以东的三大平原区、半湿润的东北、华北和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是中国第一个粮仓,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器,保证了中国60%~70%的粮食生产能力。

然而,9亿亩旱地占全国中低产田(14亿亩)的64%,大部分分布在胡焕庸人口线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波动领域。灾害年是严重减灾的地区。丰年是粮食总生产增量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中国的第二个粮仓,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区。

《中国科学报》:中低产田改造后会给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带来什么影响?

张:中国有18亿亩耕地,其中高产耕地仅占21.5% (4亿亩),中低产田占78.5%(约14亿亩),中低产田占37.3%(6.7亿亩),低产田占41.2%(7.3亿亩)。

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量可提高20%。根据2013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358.5公斤/亩,即亩产可增加71.7公斤..据农业部估计,目前中国12亿亩粮食中,有三分之二(8亿亩)是中低产田。根据这一计算,如果8亿亩中低产田改造成功,新增粮食573.4亿公斤,即在我国目前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新增粮食潜力约为6000万吨。

技术促进中低产田改造

《中国科学报》:科技将在加速中低产田改造中发挥什么作用?

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稳定低产地区的粮食产量,从而保证国家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

例如,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年降雨量约为380毫米,在过去五年里,该县地膜玉米种植总面积从17,300亩增加到2013年的1,113,700亩,年均粮食产量增长24.5%。通渭县由历史上的“缺粮大县”转变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奖励。

段子元: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在“一个行动”计划中,积极部署中低产田改造、农业转型发展和提高综合效益等问题。包括重视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新生物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开发适宜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突破技术。

如前所述,中国科学院正在牵头实施“渤海粮库科技示范工程”,旨在改造河北、山东、天津等渤海湾地区的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河北省计划今年在43个县全面启动这一示范项目。为了保证技术体系的可复制、可转移示范和推广,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在原有普通技术研发和万亩耕地示范的基础上,在河北省南皮县组织开展70万亩耕地科技兴粮示范。项目组自身率先实现南皮县科技兴粮1.5亿公斤、节水2500万吨的目标,带动了全省科技目标的实现。目前,由李振声院士领导的团队培育的抗盐小麦新品种已获得批准并广泛推广。

同时,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实施了面向农业转型发展的东北现代农业示范。河南将实施以土壤改良为重点的大规模平衡粮食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1月7日,“淮北粮仓”科技兴粮示范县项目正式启动。规划启动全国盐碱地改造规划——科技兴地1亿亩。这一系列计划以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目标,通过技术领先和大规模示范促进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协助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报》:刚才提到的科技项目和项目帮助解决了一些中低产田的问题,但大多数干旱地区的中低产田仍然面临缺水的关键问题。

段子元: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人口增长94.39%,土地面积增长43.71%。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29%,而人口仅占5.61%。

*总理最近提出要研究如何打破胡焕庸路线的统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使中西部地区的人民能够在国内共享现代化。

我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是中低产田改造的基础,有望打破胡焕永人口线的规律。

张:人跟水走,食物跟水走,城市靠水建,国家靠水发展。为了改变我国东部繁荣与西部落后差距巨大的经济发展格局,在我国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供水后,有必要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并在未来将水从西南的五河一江西线输送到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胡焕庸线的规律,把中低产田的旱地改造成仅次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粮仓的西部平原第四大粮仓。在西部地区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加快“四个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东西部均衡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可以说,通过科技支撑、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旱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农业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干旱地区中低产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