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国家队”打出科技战疫组合拳
首先,新皇冠病毒医疗卫生防护材料应急专项项目成立,并快速研发。产品进入一线防疫单位。多平台专业科普;给外国合作学院和专家发慰问信...为有效应对疫情,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动充当战争疫情的“积极分子”,为医疗保健材料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紧急!在20天内完成紧急特殊布局
1月28日,正月初四,在从江苏老家回上海的路上,中科院院士、实验室主任朱正在浏览疫情报告。口罩和防护服短缺,医务人员面临感染风险。在研究了30多年的资料后,她开始担心并思考如何快速匹配研发人员和生产力量,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紧急召开网上主管办公会议,制定紧急保护专项计划,不停歇。2月8日,微信公众实验室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医疗卫生防护材料特殊应急应用通知及指南》。高校、科研院所、纺织纤维材料企业和一线医疗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应急研发和生产力量迅速启动,2月16日收到70多份项目申请。项目评审的组织、分类和布局、项目组织形式的连锁合并和创新。2月27日,一个战时应急研究与发展的特别项目成立,并从最佳项目中选出25个应急项目。其中,有10个重点项目(28个子项目)、4个*探索项目、1个软科学项目和10个科普项目。
据实验室介绍,该专项重点关注新型冠病毒医疗保健材料的应急开发和生产研究,涉及口罩、防护服、抗菌材料等。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纤维基和聚合物基医疗保健材料领域的研究专长,组织技术团队联合企业和医院,解决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实现应急生产。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应该结合起来,开辟“前后路”。专项实施应采取从组织形式到资金管理的“战时模式”。速度很快,应该会有结果。
困难!“如果你想做,就做你家里没有的事情。”
有报道称防护服闷热不透气,医务人员穿着不当,这影响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心。“如果你想做,就做你在中国没有的事情”。罗毕业于材料学院,一直与朱的团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致力于实现无纺布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已经是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罗接到实验室的电话,要求紧急生产防护服。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向青年教师团队核心成员项副教授申请“耐磨、透气、高阻隔新材料Rowelk有限公司连体防护服使用结构与性能评估”应急专项,力争尽快生产出高质量的防护服,并送至防疫一线。
由于没有工人和原材料,罗拿出了和他“再次成为工人”时一样的精力,试图找到一条出路。三四天后,他交出了一个小样本。当盛公司也向厦门市*提交申请函时,立即得到了支持。在项目组的技术支持下,公司的生产立即进入了“战时”状态。通过瞬间泄压旋压成型设备,该团队开发了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湿的安全防护材料。一些理化指标甚至超过了美国杜邦公司的“特卫强”,并制备了一系列限量使用的医用防护服。目前,党生公司每天能生产2000件左右。随后,双方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起的高端防护服项目的专项支持。
项目组还向武汉广场医院、湖北汉川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等一线防疫单位以及纽约州先进能源技术中心、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等其他合作单位捐赠了5000多套Rowelk有限防护服,不仅缓解了防护服的短缺,也增强了国际合作单位的防疫能力。
“烧开水5次”和“蒸1次”。在材料研究所李光教授的办公室里,有各种各样贴着标签的测试口罩。一个多月前,喧嚣就在眼前。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李光成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实验者和测试者。如何使口罩舒适和可重复使用?通过她领导的“高性能防护纺织品和口罩的研究与大规模开发”应急项目,聚四氟乙烯纳米纤维高性能口罩过滤膜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纤维无需静电处理就能过滤极细的颗粒和病毒。但是,用它制成的滤芯膜很薄很轻,每平方米只有1~2克,过滤效率高,性能稳定,可循环使用。
项目组与上海汉普新材料公司合作,优化设备控制和工艺参数。自3月初以来,已生产了150,000米高性能口罩过滤膜,并在指定地点供应给口罩制造商。上海陈菊婴儿服装有限公司利用过滤膜生产销售了300多万个高性能防护口罩,直接供应给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为复工生产的关键时期提供了急需的物质支持。
在“一个面具难找”的非常时期,那些得到熔喷布的人将得到面具。实验室副主任张*教授主持了“全生物量多级抗菌抗病毒过滤材料开发”项目。直径和孔径为几微米的Lyocell熔喷非织造布可通过工艺优化获得。可再生和可生物降解原料的优势,莱赛尔工艺的环保性和良好的亲肤性使莱赛尔熔喷薄膜优于传统过滤材料。据了解,该项目的下一步将是开发全生物复合过滤材料,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的多级保护。
很重!是责任的使命,是正常的担当
在谈到在时间紧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设立应急专项的初衷时,朱说:“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解决国家的困难。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短短两个多月,25个项目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或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或形成了前瞻性的发展布局建议……在这个紧急时刻“舍人”的责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实验室在非常时期的“新常态”。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状病毒,让公众知道如何“科学地保护”尤为重要。及时的声音,专业的科普,实验室的责任。通过科普文章“SKLFPM”微信公众号推“防疫之盾:带你走进个人防护无纺布”和“聚丝抗疫:口罩中的超细纤维无纺布”,引导大家了解防护材料,科学防疫。无纺布材料专家金香玉教授参与了应急专项的研发,参与了《民用卫生口罩》集团标准和《儿童口罩技术规范》的起草和制定。他写了许多科普文章,并出版了专著《战争流行病的盾牌:带你进入个人防护非织造材料》。
面对依然严峻的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实验室的海外科研人员先后向斯坦福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葡萄牙马德拉大学等30多所合作院校以及50多名国际知名教授发出慰问信,介绍实验室的紧急特殊情况,并向有需要的单位和专家发放口罩、防护服等物资。
疫情过后,人们仍可能面临与病原体的长期斗争。朱说,这次疫情的“大考验”,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平战结合”的重要性。下一步是开发更高效、广谱、安全、经济的抗菌抗病毒纺织品,构建科教、产教、军民“三结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先进的材料设计和纤维成型制造链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控制传染病风险的能力。科学技术“赶上考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华的“国家队”已经上路了。
上一篇:高得心简介及代表作
下一篇:成千上万学者加入“抗疫”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