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重科研还是重教学 清华解聘教师引争议

科普小知识2022-10-19 14:00:40
...

重科研还是重教学 清华解聘教师引争议

CFP供应图

那是7月,清华大学的新一批教师被重新任命/解雇。学校可能没有想到方燕华老师的调职和严昊老师的离任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升还是退”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学生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有多大,已经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50多名学生请愿反对解雇教师

据清华大学学生杂志《新鲜时报》报道,4月初,清华大学外语系讲师方燕华通过了外语系的述职答辩。然而,由于以前的合同规定“9年未被评定职称的教师必须离职”,自2004年以来一直担任讲师的方燕华现在已经到了“要么晋升,要么离职”的最后期限。

1993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高校开始酝酿人事制度改革,试图为高校引入一种流动、开放、动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1994年,清华大学颁布了一项规定,如果讲师和副教授的学术成就不足以在规定的时限内提高其专业职称,即“要么升要么离”,他们就应该离职。后来,他们被改为“要么起来,要么离开”,以转移那些不能离开的人。为此,专门成立了人才流动中心。

2004年7月12日,刘胜生将清华大学告上法庭。此前,2003年,刘胜生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六年。2003年,清华不再续签他的合同。

刘胜生自称是“清华第一个被人事改革开除的副教授”,但他不是清华唯一一个没有续约的老师。从1998年到2002年,没有续签聘用合同的教师(包括合同不完整的教师)占签订聘用合同教师总数的10.8%。

这一次,清华大学人事部门最终没有批准方燕华的续聘申请,并于4月20日决定不再续聘。

这个消息是2011年外语系毕业班学生庞博无意中得知的。然后她发起了请愿。

“我在一个小班级的毕业生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问是否每个人都可以自愿写些东西来反映方老师的真实面貌。我们班许多学生发电子邮件。后来,方老师教的很多同学都找我联系,给我写了一封信,很简单,很真诚。”

庞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发起请愿的初衷。她现在是北京大学高级人文学院院长的英语助理。“现在我们班很多人都从事教育工作。方老师的课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学生的教学

在过去的五天里,已经有50多封毕业生来信帮助方燕华*。其中,2011届毕业生王磊的文章《请清华留校做方燕华老师》在人人网广为流传。目前,这篇文章已经被浏览了4200多次,转发和评论了大约200次。

在这封请愿书中,王雷感慨道,“希望学校的政策制定者能够观察公众情绪,考虑学生的感受。”毕竟,不是她的学生在评价老师时最有发言权吗?"

王蕾说,毕业生们都叫方燕华的“方姐姐”。通过英语写作课,我们学会从新的角度观察世界,拷问那些未经审视的观点,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小芳老师的课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大学的确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思想*碰撞并产生火花的地方。"

上课并在这封请愿书上留言的学生都同意王雷的观点。一名学生留言说,“老师投入教学的精力越多,他自然投入学术研究的精力就越少。也许许多教师可以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给已经魅力四射的清华增添一抹亮色。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更想要的是像方先生这样的老师带领我们进入真正的英语写作。学校的“去不去”政策能考虑学生的意愿吗?

不仅是方燕华,还有《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得知,外语系的另一位老师也在这次更新中换了一名工作人员。

这一次,清华大学最受欢迎的微积分助教严昊将不会连任。毕业于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后,严昊在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力学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严昊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很有名。他被学生们称为“清华的第一助理教授”。航空航天研究所还特别批准他教授线性代数课程。

在6月的清华大学数学系领导小组会议上,由于没有科研成果,严昊没有被任命。学校打算安排严昊转学,但严昊拒绝了。"留在清华而不去上课是非常痛苦的.""不允许我教书是对我能力的最大浪费。"严昊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清华和人人网的讨论。严昊还和另一位数学老师进行了辩论。许多学生为他“抨击不公”。

一位名叫小胡的学生为此写了一篇日志——“他突然想为严昊写一篇日志”:“清华的丹尼尔越来越多,但教得好的老师越来越少。许多老师正忙于分发论文、做研究和培训研究生。很少有老师真的能花这么多时间培养本科生,而且如此优秀。”

“要么崛起,要么离开”之争

受到学生批评的人事考核并不是清华的特例,所有的重点大学都实行了“非升即退”的制度。从规定来看,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像方艳华这样的教师发生的事情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

这种包括“分级流动”和“最后淘汰”在内的人事制度在欧美大学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旨在鼓励竞争、促进流动和确保最好的教师。

清华大学从1993年就有了这个想法,这个系统在1999年成熟。清华大学规定,在三年的合同期内,初级职位最多有两个聘用期,中级职位最多有三个聘用期。如果他们不能晋升到下一个更高的级别,他们将不会被重新任命。副教授或以上职位可以在一段时间后长期聘用。

《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询问,南开大学规定90%的员工将被录用,除了特别的老专家和学者。第一个任期是两年。通过考试的人可以续聘四年。通过六年考试的人和通过多年考试的人可以考虑续签他们的长期合同。未能晋升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能签订长期合同。

在引进人才时,浙江大学还规定“如果一个博士在一个任期结束时不能晋升为副教授,他就不能再被任命”

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后,聘任制也开始实施。“在博士学位讲师工作两年和硕士学位讲师工作五年之后,有两次机会申请晋升为副教授;在作为一名新任命的副教授工作了五年之后,有两次机会申请晋升为教授。如果第一次申请不成功,第二次申请必须在一年后。如果第二次申请不成功,有固定就业期限的人一年后将不会重新就业。”

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在描述改革时曾说,“北京大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北京大学的每一位终身教授都是一流的学者。”

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赞成“要么晋升,要么离职”的制度。他告诉《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治疗平庸的方法,不是培养平庸的人,而是优化教师队伍。”

中南大学前副校长陈启元认为,“这个系统最大的优势是人们可以在压力下成长。没有压力,人就无法成长。缺点是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在青年教师中形成功利主义倾向,追求某个指标。但这是可以处理好的。”

在制度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学的职称评定标准。方燕华、严昊因科研成果不足未达到推广标准。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中国知网的调查结果,在过去的五年里,方燕华和严昊都没有发表过论文。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研究岗位教师、专职教学岗位教师和专职研究岗位教师。然而,在教师的任命中,每一类职位的评估标准没有明显的差别。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教师聘任条件规定,副教授职称的申请人必须以主要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至少6篇学术论文,无论是科技论文还是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对于像庞博这样正在申请教师的学生来说,“这种雇佣制度真的能选拔出好老师吗”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想给弟弟妹妹留下一个好老师。现行制度有什么不一致吗?我们能解决一些问题吗?”庞博说。

考核教师取决于科研能力或教学水平。

将科学研究而不是教学作为衡量标准是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

庞博认为,“现在教师的评价可能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她的学术成就可能反映在几篇论文中。然而,很难反映出她在实际教学中影响了多少学生,有多少学生在本质上改变了他们对写作的看法,以及有多少学生从写作中受益。”

另一名学生严昊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人,学生可以学到知识。学生通过使用你教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知识。这是老师的工作。”

王雷还认为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像方燕华小姐这样在清华校园辛勤教书育人多年的人,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很好的照顾。职称当然是评价教师的标准之一,但它不一定是对教师贡献的全面衡量。”

在水木论坛上,一些网民说,“实际上,教学和科研的比例应该先定下来。像这样在第一线教书的优秀教师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方向存在问题。教学和科研应该区分开来。一些专业学术论文,甚至是大多数纵向课题,有多有价值?是否过分强调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成果违背了“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这是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位中立的同学在评论严昊的未来和前途时说:“不仅在清华,世界上大多数研究型大学都把学术水平作为招聘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学水平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优先性相对较低。”

这种说法与国内大学目前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是一致的。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要求比教学水平更高的研究能力是很正常的。不时有教授在科学网站上讨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一些教师甚至将“科学研究>教学”比作大学里的不平等。

“近年来,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更核心的一部分。许多教授把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事实上,存在一个强调科学研究而不是教学的问题。“985”和“211”大学越多,问题就越严重。教师应该开展专题研究,但专题研究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而不是脱节。”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说。

吴江认为,科研应该为教学服务,但教学不能在科研中迷失方向。“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科研活动往往与人才培养脱节。有多少科研成果用于教学?有多少学生喜欢老师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目前的评估和管理主要是由学校的行政管理造成的。教师评价是一个行政指标,管理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也不是以教育为中心。关于“晋升或离职”制度,他指出,“我们现在对新老教授都有相同的评估。我们可以在某个阶段实施晋升或解雇,但一旦我们通过考试,我们必须实施学术*和自主权。中国的一些学校正在尝试,但他们做得不多。”

关于对教师的评估,吴江建议,“评估的关键是评估两者的融合程度。如果他的教学与他的科研活动和发表的论文无关,这种教学,无论多么好,都是不能被承认的。另一方面,他的科学研究与他的教学事业无关,所以即使你发表了一篇好论文,你也不是一个好老师。”

阅读更多

同济试点学院改革:教师只招收专业硕士

南京工业大学对新教师实行“要么晋升,要么离职”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