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去利益化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霞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国科学精英老化太严重》再次提出院士制度改革的话题。为什么院士的平均年龄较大?专家认为院士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
院士老龄化不可避免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霞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科学精英老化太严重》的博文,再次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话题。为什么院士的平均年龄较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有关领导多次表示,院士是荣誉称号,是对过去成就的褒奖。在采访中,科技界的许多人说,结果需要时间来检验,所以选择院士的时间将相应推迟。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他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成就。2010年,河南工业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吴旭和王发友对截至20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统计分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54.3784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57.0331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57.3194岁。相关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约为37岁。这意味着从获得研究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需要10-20年的时间。
熟悉院士增选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增选数十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为例。公司章程规定每次共同选举的成员不得超过60人。然而,在实践中,配额通常不是满的。在一个案例中,只有29个人被选中。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人少时平均年龄太大不足为奇。”
事实上,院士互选只是为他们的年龄设定了一个“上限”,而不是一个“下限”。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遴选实施细则》,推荐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在每个部门的正式候选人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应在60岁以下。由于工程科学技术的特殊性,中国工程院推荐人的年龄要求放宽到70岁。显然,两院在推荐“超龄”候选人时都更加严格。在最近的院士联合评选中,中国科学院选出的院士平均年龄约为50岁:2007年选出29名院士,平均年龄为53.7岁,20岁以下。2009年,又选出了35名院士,平均年龄为54.1岁,27岁以下。2011年,51名新院士当选,平均年龄为52.6岁,43岁以下。
让院士重回荣誉称号
两院院士协会章程不包含任何经济或等级相关条款。换句话说,即使他们当选为院士,也不应享有任何特权。但现实是,被选为院士后,他们可以真正更多地参与科技资源的分配,对决策有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占据更多的科技资源——这是院士称号所能带来的最大的“特权”和“利益”。
许多专家在访谈中认为,取消这些“特权”和“利益”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如何保证院士在科技项目评估中决策的公平和公正?在比赛中,怎样才能平等对待院士和其他人?三四十岁是科学发现的巅峰,院士的头衔可以是永久的,但是院士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退出具体的科研工作,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吗?如何判断兼职工作是否必要,能否建立一个公众可以监督的标准?
一方面是院士自律,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据报道,进行了近两年的“完善院士制度”的研究已进入最后阶段。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保持院士头衔的学术和荣誉性质,不将其与物质利益挂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说:“完善院士制度,就是要明确定位,正视问题。”根据引言,本研究将针对社会关注的一些制度层面的问题和院士群体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些专家提醒说,在院士制度改革的同时,社会也应该破除对院士的“迷信”。北京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宏说:“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我希望社会各界不要疏远院士。”院士们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是“无所不知”;即使在各自的领域,院士也不总是正确的。以一颗平常心看待院士也是保持院士“荣誉”称号的一个重要方面。(原题:让利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
下一篇:周渭的诗词 周渭诗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