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把梦想写在浩瀚宇宙:中国载人航天走过辉煌五年

科普小知识2022-10-19 16:05:21
...

2017年9月22日,天舟1号在完成太空实验室阶段任务和随后的扩展测试后,被控制离开轨道。到目前为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已经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豪地进入了“空间站时代”。

在过去短短的一年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和天州一号四大任务相继完成。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已经发射,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经建成,中国航天员首次中期太空停留已经实现,第一艘货船已经发射,推进剂在轨补充等关键技术已经掌握。发射密度高、试验任务重、前后跨度长、风险大、质量要求严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前所未有的。

自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走过了辉煌的五年。在这五年中,中国先后取得了神舟十号首次应用飞行、新型长征七号火箭首次飞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停留、天州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充等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太空梦想。

国家工程的辉煌与荣耀

胡是在弱水之畔。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位宇航员从这里出发,带着几千年的中国梦飞了起来。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从无人驾驶飞行到载人飞行,中国航天员走过了一条血雨腥风的飞行之路。从一人一天到多人一天多,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船飞行到总装稳定运行,中国先后突破了天地往返、舱外空间和交会对接等核心技术,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我代表中国**委员会、国务院和*军事委员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在你们即将开战之际,在这里为你们做一件英勇的工作。”航天员聂海胜、张、、王亚萍在现场听到的殷切希望,都很振奋。为祖国而战是宇航员的最高荣耀。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张、、王亚萍乘坐神舟十号升空,完成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人工交会对接,并进行了空间教学和大量实际(试验)测试。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飞机系统的首次应用飞行,它的成功完成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秋风凉爽,明月在天空。2016年9月15日,所有中国人都度过了难忘的中秋节。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在中国人的注视下,于22时04分准确而成功地将其送入轨道。

同年10月17日7: 30,神舟11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0月19日3: 31,神舟11号成功与天宫2号对接。10月19日6: 32,景海鹏和陈东顺利进入天宫二号。

11月9日16点左右,*总书记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与在天宫二号执行任务的景海鹏、陈东进行了亲切交谈。

11月18日13时59分,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景海鹏和陈东安全离开返回舱,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33天!景海鹏和陈东创造了中国宇航员在太空停留时间的新纪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14次将11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成功率为100%。景海鹏成为中国第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太空梦想者的辛勤努力和汗水,展示了这个国家项目的荣耀。

促进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013年6月20日,来自太空的电视直播创造了新的记录。

水膜实验、钟摆运动、陀螺运动...通过“空间教师”王亚萍的生动讲解和展示,将遥远空间的奥秘生动地呈现给全国的中小学生。

“这门课如此生动有趣,以至于我可以看到许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实验。”北京皇城根小学的学生雷安波感到很惊讶。

严格来说,王亚萍的天宫一号仍然是目标飞行器,而“孪生兄弟”天宫二号才是真正的太空实验室。太空中独特的微重力环境在地面上难以实现,这是大国竞相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空间科学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天宫二号进入轨道后,先后进行了60多次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天宫二号运载的14个应用载荷中,中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钟将在大约3000万年内只产生1秒钟的误差,这将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精度。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等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大大提高天气预报和大气海洋环境观测水平,提供更加准确的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服务。

神舟XI号携带的医学实验样品、特殊农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

天舟一号上安排的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研究等科学实验项目可应用于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人类生殖、骨丢失的预防和干预等。

除了运载项目外,载人航天工程本身还涵盖许多科学领域,如天文学、地球科学、空间医学等。它涉及许多工程技术,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空间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等。它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合成器”。据统计,载人航天工程已获得近1000项国家发明专利,2000多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事实证明,通过推进中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辐射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

(记者张文)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