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永远年轻的“偶像级”教师
李沛
■怀伊
她曾在国际会议上第一次代表中国妇女发言。她是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80岁时仍然站在讲台上给博士生教授英语。90岁的时候,她还在策划“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白春礼和李一宁都曾作过演讲。95岁时,她组织人员在美国完成了钱学森20年英语散文的翻译。
她就是李沛,“两弹一星”郭永怀先生的妻子。
她的一生被视为一个“传奇”。在中国科学院师生的心中,她也是他们的“偶像”老师。
"她热爱她的学生,并且一生都是学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大学校长丁中立说:“她一直受到国家科技大学所有往届学生的尊敬和尊重。”
脆弱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磨难。
1956年10月,郭永怀辞去康乃尔大学教授一职,带着妻子李沛和女儿郭芹回到家中。郭永怀一回国,就加入了钱学森、钱伟长等人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后来,随着核武器发展速度的加快,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青海之间。
1961年,李佩泽加入位于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英语,并开始与英语教学结下不解之缘。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实验基地乘夜间航班返回北京。飞机在北京上空爆炸并起火。当时,李沛正在外地工作,在收到一封紧急电报后,连夜乘火车返回北京。亲戚朋友回忆说,当她听到飞机失事的消息时,她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是一声不吭地站在阳台上,久久地凝视着远方。
“*”开始后,李沛在美国学习后被怀疑是“美国间谍”。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被隔离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该校已向南迁至合肥。她不被允许上课,信件也被检查。她直到1976年暑假才被调回北京。
在李沛苗条的身材和清秀的脸庞上,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生活的磨难和考验。即使在她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后,当人们不知道如何安慰她时,李沛把录音机带到讲台上,一节课也没少。只是,人比较瘦,声音嘶哑。
华嘉迎来教学事业的新起点
作为一名教师,李沛最自豪的是在1978年被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担任外语教师。那一年,60岁的她迎来了自己教学生涯的新起点。
经过十年的动荡,英语教学人才严重流失。研究生院的第一任院长严济慈找到了李沛,差点让她当外语教学和研究部的主任。
李沛不断借鉴许多家庭的长处来改进英语教学。她认为研究生的外语教学必须同时重视“听、说、读、写”,尤其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院,有一个完成英语课程的口试。考生需要用英语报告他们的专业内容和他们能解决的科学和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晓迪是李沛的同事。她回忆道:“每学期有7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这份工作至少会持续整整三天。第一天中午,我的腰已经垮了。然而,我瞥了一眼李沛先生的侧面,看到这位70到80岁的老人站得笔直,聚精会神地听学生们的演讲,并在演讲后向每个学生提问。我很震惊。她不累吗?她说,她当然累了,但这是一项严肃的教学活动。只有当老师充满活力和奉献精神时,他们才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李沛直到80岁才离开讲台。然而,在那些日子里,她的所有学生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和改革开放的脊梁。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仅在中国科学院现任领导班子中,就有四名来自李沛的学生:白春礼、李静海、丁中立和方鑫。
她的一名学生曾写道:“李先生接受过家庭教育,学习过中西文化,是美国科学院少有的专家。她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接待知名的外国学者,以尊严和不傲慢的态度安抚外国英语教师。他从未对他的同学严厉过。清漪这个人物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是学校里最有名望的人物之一。”
“无意”引发中国应用语言学
1978年研究生院开办后,聘请英语教师教学变得极其困难。当时,教学和研究部主任李沛就像是“一个军队”。她只有三个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工农兵”。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是英语、法语和德语。
李沛用各种方法寻找教师:第一,“挖人”,要求大学教师兼职,退休教师讲课;第二是去中国科学院信访办公室看看是否有求职者。第三,组织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课程,并自行培训教师。
李沛创建的英语教师班后来成为教育部管理的教师班的原型。英语教师班为期两年,相当于硕士学位。第一年,课程全部开课,第二年,增加了实习课。他们每个人都给一个理工科研究生班教英语。在职教师去他们的班级给予指导。
李沛还从外国英语老师那里发现托福考试更注重听力和阅读。她受到了很多东西的启发,并且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托福考试的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学系主任拉塞尔·坎贝尔在评论李沛的教学理念时指出:“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定向训练,而不是普通语言学。它可以被称为‘应用语言学’。”根据这一评价,1989年,美国语言教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称李沛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李沛似乎无意中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应用语言学。
为中国学生自费出国留学打开大门
1980年,李政道先生的CUSPEA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作为CUSPEA项目委员会的成员,李沛的任务是起草英语试卷,组织来自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的英语教师阅读试卷,并提供合格候选人名单。当时,在给美国一些大学的推荐信中,只要证书上有李沛的签名,就可以认定其英语水平。
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0月份,玛丽·范·迪森,一位研究生院的美国英语老师,对李沛说:“你的学生非常专业,英语很好。你为什么不让他们自费申请出国留学呢?”
在得到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的支持后,玛丽在北京友谊宾馆的电脑上下载了一份美国大学研究生的申请文件,并复印了数百份。很快,200多名学生填写了出国留学申请表。李沛和玛丽负责给这些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写信,解释研究生院学生的专业和英语培训,这将作为所有学校录取的参考。
结果,100多名申请的学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消息传出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纷纷效仿。从那以后,在新中国自费留学的道路就开辟了。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4年海外学生总数为459,800人,其中包括21,300名国家学生、15,500名单位学生和423,000名自费学生。从100多人到42万人,岁月流逝。李沛和其他人应该有多勇敢,大胆探索自费出国留学的道路?
李沛现在仍然很忙。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共同组织了钱学森的科教思想论坛,并与桂、等一批女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
从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到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建立:从积极推进中美合作留学项目到开辟新中国自费留学之路;从为年轻学生建设梦想的未来,到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精神营养,李沛一直在创新。创新者总是年轻的。
(王丹红、陆庆起、顾美南、刘志峰和张苏均为本文撰稿)
《中国科学新闻》(第一版集锦,201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