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15位院士共议如何办世界一流学术期刊

科普小知识2022-10-19 20:33:49
...

几天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1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天津大学,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在此之前,中国工程院杂志《工程》正式创刊,并提出了“到2018年其一半的出版物将被纳入SCI/EI”的发展目标。这就是为什么这些院士来到这里,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工程院主要期刊和子期刊的主编和编委会成员。

工程学院全力推进学术期刊国际化

“中国工程院有决心、有信心把《工程》办成世界级的工程科技期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新出版的第一期《工程》以机器人和3D打印为特色,发表了一批国际一流标准的文章,立即赢得了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赞扬。

作为一种外文期刊,《工程》也提供中文翻译。“中国有4000多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中文和英文的同时出版,不仅可以使中国最好的学术论文同时以中文和英文出版,还可以帮助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用母语阅读和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成果。它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方面发挥着推动作用。”周济说。《医学杂志》主编陈赛娟院士也认为这一变化“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杂志的国际竞争力”。

《高校文科学术摘要》社长兼主编沈瑶曾指出,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需要设定三个阶段的目标:短期目标是让合格的学术期刊在“三件套”上发挥作用——注重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的规范使用;中期目标是建立优秀的外文中文学术期刊。长期目标是建立国际高水平的中文学术期刊,努力使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共同语言。"工程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去年年初中国工程院决定创办学术期刊开始,就决定建立“主期刊+子期刊”的集群模式。目前,“工程”是一个“1+9”系列,即一个主期刊和九个子期刊。中国工程院决心“在全院的帮助下”办好学术期刊。相关大学和出版单位也在积极牵头。作为《化学分刊》的主办单位之一,天津大学表示将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李家俊校长说:科技融合是天津大学的传统和特色。以此为契机,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工程科研,争取更多高质量论文和高水平成果。“在中国,如果很少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我们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从“乞讨”到“做饭”再到“卖米”

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是反映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据报道,中国约有5000至6000种学术期刊,数量不小,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国际学术界接受和认可。《工程》首次出版后,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起草困难”。“只有获得高水平的论文,才能增强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吸引好的稿件,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的许多英文期刊都被收录在SCI中。如果目前尚未收录的期刊想完成这一飞跃,最可行的方法是采用“专题稿件”的方法,在世界上找到某一特定主题的最佳稿件——这更容易被投稿者接受,也有助于提高整体稿件来源水平参加讨论的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公司业务总监宁碧建议这样做。《环境学报》总编辑郝吉明院士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扎实做好稿源工作,是办好世界一流期刊的第一步”。周济还认为,要办好学报,必须“志在高远”、“脚踏实地”。

“做期刊不容易。我会有点严厉。起初,我不得不乞讨食物,然后我可以慢慢烹饪,最后我可以出售食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范院士说。《化学工程学报》主编王景康院士对此也有一些感想。《化学工程学报》成立于2007年,原名《中国化学工程前沿》。“看到‘在中国’,很多外国文章不会发给我们,以为这只是一份中国期刊,不是国际期刊。”王景康回忆道,“2011年,该出版物正式更名为《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FCSE)。短短几个字的差异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变化:2012年海外捐款比例达到45%,2015年第一期海外捐款比例达到67%,拒绝率为63%”目前,该杂志有57名编委是国内外化工、化学、材料等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从2007年1月到2014年12月,斯宾格的网站总共下载了122,084篇论文。该杂志在2012年和2013年发表了123篇论文。2014年《科学网》核心期刊中这些论文的被引论文数量为74篇,2014年的影响因子估计为0.602。"王粲院士编辑的期刊已经出售."范笑着说道。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尽快走向世界

学术期刊作为科技的载体和驱动力,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通常通过学术期刊系统地、专业地表达出来。深刻而前沿的学术辩论经常通过学术期刊发起和推广。杰出和杰出的科技人才往往是第一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他们的成果并留下他们的印记的人。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学术期刊传播并得到广泛应用,决定了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投入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世界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论文甚至中国科学家的科技成果都出国了。”陈赛娟院士认为,中国60%以上的优秀论文是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因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不得不依靠国外强大的出版和分析系统,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这种“乘船航行”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科研趋势也首先被国外的分析机构所掌握。“现在是迫切提高中国学术期刊水平并尽快推向世界的时候了!”

为了将中国学术期刊推向世界,除了自身的优势之外,还需要必要的推广和宣传。如今,国外杂志如《科学》和《自然》都愿意来中国举办相关的会议。陈赛娟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家外国期刊的会议,发现会场很满,气氛很热烈。”当时,她的心情相当复杂。“举办这样的会议不仅吸引了来自中国的最好的贡献,而且通过收取会议费用增加了她的收入。我们的中文期刊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努力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即使我们今后的学术质量不比外文期刊差,如果我们不注重宣传和推广,不知道如何操作,恐怕也很难得到学者们的认可和参与。”(原标题:如何办好世界级学术期刊)

(本报陈建强记者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