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均器官移植数量居世界第二 来源仍旧短缺
新华社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但当生命结束时,一个器官捐赠的决定,可能会让有限的生命通过器官移植得以延续。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器官移植。几十年来,我国器官移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每年器官移植的平均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移植病人的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困难和瓶颈:器官来源短缺
自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中国*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和《伊斯坦布尔宣言》的指导原则,逐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五大工作制度,即人体器官捐献制度、人体器官采集和分配制度、人体器官移植临床服务制度、人体器官移植术后登记制度和人体器官移植监管制度。
然而,仅靠政策和制度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像其他国家一样,器官来源的短缺已经成为长期困扰中国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从数量上看,我国人体器官捐献的比例很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普表示,据估计,中国每年约有30万人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器官移植,而仅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中,就有2.2万人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排队。与这一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只有大约1万例器官移植。
一个生命死亡,但其他生命可以重生。近年来,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大力提倡公民死后器官捐赠。2010年3月,原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联合启动了公民死后器官捐赠试点项目,该项目于2013年2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这项工作受到党*、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和国家机关下发了《关于党员*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意见》,鼓励党员*死后捐赠器官或遗体。华建民、李金华、诸宸等国家*率先签署器官捐赠申请表。2014年3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国家层面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系统的顶层设计。一系列促进公民死后器官捐赠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器官移植的良性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近年来,一系列工作相继开展——组建专业的器官采集和协调团队,制定中国公民死后器官捐献的分类标准并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建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网站,组织公民死后器官捐献者“全国纪念活动”。
捐赠与移植:确保透明、公正和可追溯性
为了确保器官的科学、公平和公正分配,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它们。2013年8月,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人体捐赠器官获取和分配管理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捐赠器官的获取和分配,强制使用器官分配系统分配捐赠器官,确保公民死后捐赠器官的合法来源和捐赠器官的科学、高效、公平、公正分配。这在国内外都受到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该制度消除了人为干预,患者的医疗需求,如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器官的匹配程度,成为器官配置的唯一标准,确保了器官捐献和移植的透明性、公平性和可追溯性,为公众积极了解器官捐献奠定了基础。
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布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肾移植核心政策》,2013年9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发的中国人体器官分布与共享计算机系统正式启动。据报道,该系统严格遵循器官分配政策,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监控和消除人为干预,实现器官自动匹配。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加强了对人体器官移植的监管,实施了人体器官移植资质准入管理,严格管理旅游移植,与*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打击。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国的人体器官捐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记者从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了解到,截至2015年3月31日,共有3715例病例和9912个器官在公民死后被捐赠。仅在2014年,公民死后就有近1700例捐赠,捐赠了4548个大器官。与2010年每百万人口0.02的年度捐赠率相比,这一比率在2014年上升到1.2,增加了60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35000多人注册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公众可以通过登录官方网站www.china-organdonation.org.cn了解器官捐赠或注册成为志愿者。中新网4月9日电(记者金振亚)(原题:目前,中国每年器官移植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重大进展——生命从这里延续)
上一篇:南极神秘微生物揭示病毒来源
下一篇:白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