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科普小知识 2022-10-20 16:28:45
...

2007年,这位老人的妻子患了帕金森病。从那一刻起,他从未停止过照顾他的妻子。这位老人就是浙江大学的朱院士和国际上著名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和控制领域的科学家。

来自一个艰难的时期

跨越两个世纪的相互影响

20世纪30年代,朱和朱出生在浙江义乌的同一个村庄。他们上同一所小学,是儿时的朋友。1968年,朱研究生被分配到陕西耀县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朱在杭州建桥中学任教。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联系过对方。从1964年到1968年朱从陕西回到杭州与朱结婚,他们一直依靠书信往来。这时,已经*十岁了。没有婚宴,一家人一起在朱的家里吃饭。没有结婚的空间。由于朱的学生们的努力,他们在杭州毛家埠的一个农民家里住了几天。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后来,朱和回到陕西,他们开始分开。1969年和1971年,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由朱在杭州出生和抚养。在此期间,每当有亲人来访,朱都会带着孩子坐火车去祖国西北的看望朱,时间为20到30个小时。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2012年,朱一家在浙江大学门前合影)

很长一段时间,朱不得不照顾她的两个孩子以及班主任,照顾她班上的学生。她长期的艰苦工作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为了尽快让丈夫和妻子团聚,她多次向该组织提出申请,并最终帮助朱于1975年从西北研究院转到浙江大学从事她喜欢的科研工作。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丈夫和妻子沉浸在彼此的生活中。20世纪90年代初,朱的《随机振动》问世。如果家里没有打印机怎么办?朱利用业余时间帮丈夫抄写手稿,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此书出版后,朱院士在前言中感谢夫人)

2007年,一个坏消息打破了家庭的平静。朱不幸患了帕金森病,开始不能正常行走。当时,朱一心想着“我一定要对她好”和“要不是她,我就不会来浙江大学,就不会有机会做我最喜欢的研究,也就不会成为一名院士”。所以,从那以后,他对妻子的耐心照顾持续了十一年。

帕金森病的表现之一是开始时的困难。朱带着朱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操场和秋实村院士楼前的马路上练习走路。为了使每一步都准确,他特意用红漆在地上给它编号。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代表一步。每次行走需要78步,耗时3年。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这些数字在今天的浙江大学秋实村仍然可见)

另外,只要他出差三天以上,朱就会带着朱和一起坐在轮椅上。他没有助手,亲自照顾妻子。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朱2013年访美期间与妻子朱合影)

2013年回国后,朱摔倒并住进了医院。朱紧随其后。朱睡在一张床上,他睡在另一张床上。"从2013年到现在,我父亲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年了。"

2016年2月,发烧20多天。医院通知朱要做好准备。朱没有放弃。他开始到处寻找中药。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处方来帮助他的妻子度过难关。此后,每星期,都会把朱妻子的化验、体温、血压等数据记录带给中医医生看,并根据最新情况写出新的处方。朱长期卧病在床,体内积聚了大量的黄浓痰。医生建议切除气管。朱认为,在此之前,他又进行了一轮搜索,在昆明找到了一剂中成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更有价值的是,朱每天晚上都要捶朱的后背1000下,定期给她按摩头部和耳朵,带她去锻炼身体,从而保证了妻子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几年来,的病情在丈夫的精心照料下得到了控制。

从农村孩子到优等生

他敢于挑战新领域。

2003年,一位国内力学领域“鲜为人知”的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引起轰动。这位学者就是朱。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在选择院士时,国内学者很少知道他在研究什么,甚至浙江大学力学系的人也很少知道他的研究方向。这是因为朱的研究方向——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是一个极其困难的科学理论研究方向。在国内学者中,他几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曾多次出国访问,研究和追踪最先进的理论。自然,很少有国内学者能理解他的研究。

回顾朱从20世纪60年代的科研道路,他从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国际顶尖学者,从非线性振动的高级研究到非线性随机振动系统能量的非均匀精确平稳解的难题,再到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他以一个理想和一个焦点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朱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世代务农。那时,浙赣铁路就在他家的北面。“看到火车来来往往,感觉像个司机,真好,”朱当时的理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朱幼年时的)

1951年,优秀学生朱考入义乌中学。当他第一次在那里看这部电影时,他被解放初期工业建筑的温暖景象所感动。朱心想:当工程师也不错。

1953年,勤奋好学的朱提前六个月毕业,成为班里唯一被杭州市高级中学录取的学生。在高中,他经常去阅览室读科学杂志。那时,他开始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少年时代的朱)

1956年,他以每科5分(满分)的成绩毕业,并被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录取。当时,该国正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充满家庭和民族感情的朱投身于这一领域,并与各种疑难问题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名列全班第一。1961年,他成功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力学大师纪。那一年,整个学校只招收了十名研究生。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2000年吉教授访杭期间,与朱夫妇合影)

虽然大多数研究生只满足于完成他们的课程和科研任务,朱秋微的眼睛已经转向更先进的领域。在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当时最新的领域——非线性振动理论。当时,线性振动理论比较成熟,非线性振动理论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新学科。其他人不敢碰的地方对朱很有吸引力。“我喜欢制造理论和困难的事情。我认为简单的事情很无聊。”

朱每天都在图书馆里看书,尤其是关于非线性振动理论的书籍和杂志,这样他就确切地知道哪本书被放在了哪个位置。1964年,朱·在一家书店偶然买了一本英文版的《机械系统的随机振动》。这一“邂逅”将他带到了国际应用力学的前沿。这本书的作者克兰德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国际应用力学的大师,当他后来成为美国的访问学者时,也成了他的导师。车辆振动、船舶振动和飞机振动与随机振动密切相关。朱对随机振动的快速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感到兴奋。当朱开始尝试时,国内大多数学者对这一理论知之甚少。他没有退缩,开始自学。

跨越两个世纪冲击科学高峰

他没有问东问西

1975年,朱来到浙江大学从事理论研究。浙江大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他抓住一切机会研究和突破理论问题。

1979年,浙江大学开始开设英语课,朱立即报名参加。后来,学校有了一个出国旅游的地方,他以优异的英语成绩获得了这个机会。

1981年2月,朱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工程力学系。六个月后,他调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他实现了他的愿望。他在克兰德尔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真正开始了克服随机振动问题并达到理论峰值的壮举。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朱1982年访问麻省理工学院)

在麻省理工学院,一碗浸过牛奶的米饭是朱在他艰苦的研究中最大的享受。两个纸箱和一块木板是他研究科学问题的书桌。困难不能阻止朱前进。当他刚到的时候,克兰德尔教授给了朱秋微一个难题。他和他的合作者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令他吃惊的是,朱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非常熟练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异想天开的回答彻底改变了克兰德尔对中国学者的看法,他称赞朱·为“世界级的研究员”。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在访问学者期间,朱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IUTAM随机振动与可靠性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能量包络随机平均法的论文。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他成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学者。他与克兰德尔教授合作写了一篇特别邀请的评论文章,以纪念《应用力学杂志》创刊50周年。他对随机振动做了全面系统的回顾。许多年轻人在这种影响下开始研究随机振动。值得一提的是,本期特刊的作者中只有三位中国人。其中两位是美籍华人和美国学者,一位是生物力学创始人,被誉为“生物力学之父”,另一位是朱。

1984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随机振动学科创始人克兰德尔教授在给当时的浙江大学力学系主任谢一泉的信中对朱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能进入一个新领域并很快作出重大贡献的一流研究员。”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1984年5月克兰德尔访问浙江大学时,与朱的家人合影。)

回国后,朱没有停止向前进。他写了《随机振动》一书,该书总结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国际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随机振动理论的本质。该书自1992年2月出版以来,已被国内外专家引用数百次,成为中国随机振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美国工程院院士、随机结构动力学硕士林友坤教授称赞该书:“欧洲、美国和日本没有类似的专著。”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朱在与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友坤教授等会谈时合影。在2003年杭州主办的第五届随机结构动力学国际会议期间)

对朱来说,克服理论问题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经过无数日日夜夜的苦思和演绎,他首先提出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研究从拉格朗日系统转移到哈密顿系统,并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表示为随机激励的耗散哈密顿理论系统。他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哈密顿系统理论。系统论获得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能量的非等精度定态解,打破了60多年来能量只有等精度定态解的局面。

从1996年7月到1996年12月,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木本与土壤系进行学术研究期间,朱开始接触到另一个大问题,这也是一个研究“处女地”——非线性随机控制理论的研究。为此,读了朱许多关于控制理论的书籍和文献,边走边吃边骑。最后,他提出了随机平均法和随机动态规划法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并提出了四种不同最优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为了将呼吁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出并发展了一些控制策略,如一些可观测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不确定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极大极小控制和概率加权控制)、随机最优有界控制和随机最优时滞控制。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朱院士出版的机械作品)

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的独创研究成果形成了全新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和控制哈密顿理论体系。他发展起来的这套理论为解决科学与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和控制的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坦克的操作。一旦坦克开得很快,射击就会不准确。美国坦克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精确射击,而中国坦克只能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精确射击。朱的团队正在用自己的理论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朱提出的耗散哈密顿系统理论获得中国大学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他的学术成就被列入《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学术成就调查》。经过两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和默默耕耘,朱终于以他对真理的执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浙大八旬院士攀登力学高峰 同时照顾病妻逾十年

现在,朱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房里照顾妻子,继续他的理论研究。

赞美这么好的丈夫!

对如此优秀的中国院士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