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基础研究的短板该怎么补:四大难题待解

科普小知识2022-10-20 18:30:31
...

“最近,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国已经成功地培育出了体细胞克隆猴,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出非人灵长类动物。”“意见”是为了促使中国科学家产生更多这样的结果在2月11日国家新办召开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黄伟多次提到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单细胞克隆猴。

不仅是克隆猴子,诸如铁基超导和量子信息等重大创新也相继出现。基础物理学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基础研究的另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在五年内翻了一番,从2011年的41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20亿元。

完成基础研究短板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中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从数量积累到质量飞跃、从点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从整个科技创新链的角度来看,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基础研究仍然是一个短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短缺、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有待优化。

叶玉江说,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理论和原创思想还很少,缺乏能够长期致力于基础理论的人才。虽然总体投资不足,但投资结构非常不合理。基础研究投资主要依靠*,主要由**支持。此外,整个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国基础研究投资的90%以上,而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投资相对较低。”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小元透露,随着《意见》的颁布实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除继续大幅增加稳定支持外,2030年重大项目实施将考虑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增加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让科学家坐在板凳上忍受失败是为了鼓励探索。

针对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0项重点任务,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与其他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周期相对较长,在如此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叶玉江解释说,《意见》计划从三个方面营造宽松环境:一是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特别是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完善符合基础研究法的项目组织申报、评估和决策机制,落实法人和科研人员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允许资金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三是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

如何推进差异化评估试点?叶玉江指出,要对不同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分类评估,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估机制,扩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学术自主权和个别研究课题的选择。与此同时,有必要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和容忍失败的容错机制,并鼓励研究人员大胆探索和挑战未知。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科学评价科学问题

关于学术造假,特别是去年学术期刊集中退稿问题,黄伟表示,科技部已与20多个部门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共同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从制度和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要配合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论文和奖项,而较少关注科学技术本身的影响和意义。如果以这种方式评估基础研究,将会出现指导上的偏差。”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时,黄炜说,有这么多中国科学家,不可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个研究者。例如,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应该根据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来评价。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宽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长期稳定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

(北京,2月11日,《科技日报》)

阅读更多

专家谈“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发展目标的确定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