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中科院办公厅 工程院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通知

科普小知识2022-10-22 08:56:32
...

国家科学技术办公室[〔2020〕38号

所有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研究,提高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制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关键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院办公厅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

2020年4月29日

(这篇文章是自愿披露的)

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的几项关键措施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泉,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和工程加速了它们的渗透和融合。科学研究的模式不断得到重建。跨学科、跨境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已成为趋势。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供给和支持,需求驱动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凸显。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研究,必须以*新时期中国特色*为指导,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突出目标导向,支持*探索,优化总体布局,深化*机制改革,创新支撑方式,创造创新环境,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现提出以下关键措施。

一是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

1.加强基础研究的总体布局。坚持基础研究的总体思路,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以重大科学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为国家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我们将强化目标导向,支持*探索,突出原创性创新,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鼓励引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制定2021年至2035年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

2.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支持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队伍建设,加强面向国家需求的项目部署,增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特征,优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计划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加强目标导向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和整体实施。

二,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3.切实落实尊重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活动主体的地位。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人”的支持力度注重围绕优秀人才队伍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开展研究。落实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资金使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权,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切实保障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对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实施知识增值分配政策,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学术休假制,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中对重点科研人员给予优惠待遇。加快实施资金使用“合同制”。认真落实《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安排纯理论基础研究、低实验设备依赖、低实验材料消耗的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

4 .支持企业和新研发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指导企业为长远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做出前瞻性部署的基础研究。消除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障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新研发机构的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科研模式、评价体系、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内部控制制度等。,先试试。支持新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促进产学研合作与融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生态。

第三,深化项目管理改革

5.改革项目形成机制。完善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组织行业部门、企业、战略研究机构、科学家等。共同研究和判断科学前沿和战略发展方向,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我们将提高指南的开放性,简化指南的内容,不限制具体的技术路线,用原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取代指南。合理把握项目规模,避免拼凑和包装,确保竞争力和参与性。实行评审专家负责制,强化“小同行”评审,面向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评审必须增加应用和行业专家。促进评价活动的国际化。优化和完善非共识项目的遴选机制和资助机制,建立非共识和干扰性项目建议书的“在线直通车”,并全程征求主要需求方向建议。对于具有“颠覆性、非共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的原创项目,应建立单独的渠道,创新选择方法,探索建立不同于现有项目的选择机制。为原创项目开辟绿色评论渠道。

6.改进项目实施管理。项目*在调整参与者、研究项目、技术路线和支出项目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实施“行动减表”,简化概算和报表。建立定期评估和灵活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降低评估频率,根据项目的独立应用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不到三年的项目将不进行中期评估。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全程跟踪,加强对已实施项目的滚动支持,及时调整不良项目。应该客观地评估项目的完成情况,不应该夸大结果的水平。科学普及是评估基础研究项目的必要条件。基础研究项目、项目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推进基础研究人员和项目的多层次、全方位、高层次交流与国际合作。

第四,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创新环境。

7.提高基础研究的评价。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素质、贡献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的结合,尊重和认可所有团队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基础研究评价应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映基础研究的特点,实行分类评价、长期评价,实行代表性评价制度。注重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后的深化研究、中长期创新绩效评价和成果转化后评价。我们将建立*探索和破坏性创新活动的豁免机制,以容忍失败。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严格执行《关于深化项目评估、人才评估和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杜绝“只论文、只职称、只学历、只奖励”的倾向。

8.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国家科研设施和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开放共享评估和补贴后机制,深化新购置仪器设备评审,强化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加快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科技数据中心和国家科技资源库。加强实验动物资源和研究试剂的研究和应用。构建完善的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体系。

五、完善支持机制

9.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增加对长期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研究基地的稳定支持。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长期稳定地开展基础研究,坚持就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要方向自主组织开展基础研究。重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协调交叉学科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的稳定机制。

10.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拓宽基础研究资助渠道,逐步提高基础研究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通过联合组织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以及部委和省共建科研基地,敦促地方*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加强地方对应用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积极推动与各行业建立联合基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研究,支持社会各界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