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高考改革招考相对分离 业内望建综合评价体系
新华社杭州9月20日电(记者石家秀、实习生董佳丽、邵晓鹏)“公平选拔人才、科学选拔人才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次高考的主要任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浙江省将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全面改革。
录取不分批次进行,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班)并行文件;高等学校提前确定并公布专业(班)考试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并选择最佳人选。
这次高考招生改革为高校招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没有批次的划分,而且高校的不同专业也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科目供考生申请。
在赞赏改革的同时,高校也对未来招生人数的变化表示担忧,认为将会出现“大招生年和小招生年”的现象。行业分析认为,这种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此外,他们认为应该加快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录取和考试的相对分离。
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择力增强
与现行普通高中高考计划不同,浙江作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全面改革的两个省市之一,在高考录取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现行高考分为三个批次,按院校并行,试点按专业并行,不分批次。
从学校优先到专业优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刘希平说,该计划是为了在坚持良好做法和确保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给大学更多的选择。
作为一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把以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比作“套餐制度”,现在又比作“自助餐制度”。他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独立选择。如果前者是程序公平,后者是内涵公平,那么它是更本质的公平。
记者了解到,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自主确定被选科目,高校根据专业或专业确定被选科目范围。
对此,刘希平新闻发布会上的分析称,这不仅扩大了大学考生的双向选择性,也有助于高校选择专业学习能力强、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与此同时,它还将增加高校人才选拔的权利,从而实现科学的人才选拔,只要它是公平和公正的。
"良好的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和学校的不断选择来实现."刘希平说,他希望通过增加学生对考试的选择来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这样,考生就可以选择他们认为自己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测试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促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浙江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推广选择性教育的理念。从高中课程改革到旨在扩大地方本科院校招生自主权的“三位一体”招生,直到当前的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浙江都给了学生和高校逐步扩大的选择。
“这种模式给予学校和考生更多的*。对于考生来说,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范围已经扩大。对高校来说,它不仅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要性,而且使足够的学生适合该专业,有利于招生和选拔。”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吴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高校积极研究政策行业建议强化内涵避免“逐年招生”
据了解,在这一改革试点项目中,当候选人选择申请"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时,所选科目中只有一个应与大学的一致。高等学校应当在录取前2年向社会公布按专业(类别)选择录取的学科范围,学科数量最多不得超过3个。
也就是说,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向社会公布所需的人才需求。
在接受中国知网记者采访时,浙江许多高校表示,该计划刚刚出台,正在积极研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尽管如此,高校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同时一致对高考改革计划表示乐观。浙江一所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在接受中国News.com的采访时坦言,由于学生也有选择大学的权利,学生不知道大学的专业分数范围等等,很容易看到不同年份的招生现象。
“当学生填写志愿表格时,他们不清楚自己以前的专业排名,也没有以前的参考。2017年第一批大学生的入学情况相对不像以前那么明朗了。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说。
许多业内专家同意高校的担忧,但他们认为这些担忧可以在改革过程中慢慢调整。高校应提高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娄时周表示,浙江在进行招生制度改革时,即平行志愿填表时,出现了逐年招生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这次也可能发生,但他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这种情况发生后,可以慢慢调整。只要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来解决。”
娄时周告诉中国知网记者,过去,信息不对称,高中生对大学知之甚少,大学对高中知之甚少。“许多高中生在高考前并不关心大学的事情,许多家长和老师选择在高考后做志愿者。”
他认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让高中生了解大学,如夏令营和教师教育团,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通过各种方式,向高中生宣传和解释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将来会学到什么,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增加双向选择性会增加市场选择,市场选择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失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周说,高校应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写下学校的内涵建设。“只有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否则,这不仅是入学的一年,也是入学的一年,因为你是最差的。”
“改革就是让它过去,但不是忽视它,而是用新的形式、新的规则和要求来适应和发展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表示,高校不应该随大流,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主发展。
专家:招考相对分离,进一步建立考试综合评价体系
在国家此前公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没有对招生制度做出详细规定,只提到:“在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参照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机制。”
作为改革的两个试点省市,浙江和上海肩负着启动另一轮招生制度改革的重任。
19日,在浙江和上海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和浙江都提出大学最多设置三门考试科目。符合其中任何一项要求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考试。
“录取与考试相对分离”被认为是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它向前迈出了一步。然而,一些业内人士仍然建议,在新方案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考试。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有些学校会误导和形成新的应试教育。因此,录取和考试的分离还不够彻底。
在接受中国知网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表示,招考分离是一种趋势,但不会完全分离。他们应该促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
“我过去喜欢留胡子和眉毛,我喜欢在高考时一起参加考试。高中毕业后,我必须通过学术水平测试来衡量它。有一个标准,不仅仅是高考。”王雄认为目前的计划是过渡性的。
徐小周说,招考分离是大势所趋。“录取和考试有各自的功能,但它们不能完全分开。如果他们完全分开了,那他们为什么要参加考试?提到的分离是指如何避免这一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在注册过程中更加公平和公正。”
与徐小周的观点相似,娄石舟也认为,招考分离是一种理想状态,“目标与手段之间有联系,目标是明确的,但要迈出小的步伐”
娄世周坦言,在招考分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举例说,最初的建议是英语可以在社会考试中被采用,但现在它仍然在学校中被采用,“因为社会考试可能被一些利益集团绑架,这将增加他们获得边际利益的可能性,增加普通人的教育负担,并导致教育不公平。”
从娄时周的角度来看,高考招生制度涉及千家万户,应该体现社会公平。招生考试分离的目标应该通过完善各种制度和机制来实现,而不是一步到位。“如果一步到位,一旦招生和考试分开,许多学校让社会承担高考的负担可能是不公平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龙海认为,为了实现入学和考试的相对分离,可以参考许多国外的做法。他以美国大学的录取为例。尽管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供SAT和ACT的所有成绩,但录取是基于最高的成绩。
肖龙海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应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础和主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并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加快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原标题:浙江高考改革与招生相对分离;行业内有望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
上一篇:IPCC发布重大气候变化综合报告
下一篇:综合什么意思 综合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