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浙高考改革招考相对分离 业内望建综合评价体系

科普小知识2022-10-22 18:42:59
...

新华社杭州9月20日电(记者石家秀、实习生董佳丽、邵晓鹏)“公平选拔人才、科学选拔人才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次高考的主要任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浙江省将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全面改革。

录取不分批次进行,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班)并行文件;高等学校提前确定并公布专业(班)考试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并选择最佳人选。

这次高考招生改革为高校招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没有批次的划分,而且高校的不同专业也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科目供考生申请。

在赞赏改革的同时,高校也对未来招生人数的变化表示担忧,认为将会出现“大招生年和小招生年”的现象。行业分析认为,这种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此外,他们认为应该加快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录取和考试的相对分离。

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择力增强

与现行普通高中高考计划不同,浙江作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全面改革的两个省市之一,在高考录取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现行高考分为三个批次,按院校并行,试点按专业并行,不分批次。

从学校优先到专业优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刘希平说,该计划是为了在坚持良好做法和确保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给大学更多的选择。

作为一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把以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比作“套餐制度”,现在又比作“自助餐制度”。他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独立选择。如果前者是程序公平,后者是内涵公平,那么它是更本质的公平。

记者了解到,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自主确定被选科目,高校根据专业或专业确定被选科目范围。

对此,刘希平新闻发布会上的分析称,这不仅扩大了大学考生的双向选择性,也有助于高校选择专业学习能力强、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与此同时,它还将增加高校人才选拔的权利,从而实现科学的人才选拔,只要它是公平和公正的。

"良好的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和学校的不断选择来实现."刘希平说,他希望通过增加学生对考试的选择来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这样,考生就可以选择他们认为自己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测试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促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浙江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推广选择性教育的理念。从高中课程改革到旨在扩大地方本科院校招生自主权的“三位一体”招生,直到当前的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浙江都给了学生和高校逐步扩大的选择。

“这种模式给予学校和考生更多的*。对于考生来说,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范围已经扩大。对高校来说,它不仅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要性,而且使足够的学生适合该专业,有利于招生和选拔。”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吴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高校积极研究政策行业建议强化内涵避免“逐年招生”

据了解,在这一改革试点项目中,当候选人选择申请"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时,所选科目中只有一个应与大学的一致。高等学校应当在录取前2年向社会公布按专业(类别)选择录取的学科范围,学科数量最多不得超过3个。

也就是说,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向社会公布所需的人才需求。

在接受中国知网记者采访时,浙江许多高校表示,该计划刚刚出台,正在积极研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尽管如此,高校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同时一致对高考改革计划表示乐观。浙江一所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在接受中国News.com的采访时坦言,由于学生也有选择大学的权利,学生不知道大学的专业分数范围等等,很容易看到不同年份的招生现象。

“当学生填写志愿表格时,他们不清楚自己以前的专业排名,也没有以前的参考。2017年第一批大学生的入学情况相对不像以前那么明朗了。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说。

许多业内专家同意高校的担忧,但他们认为这些担忧可以在改革过程中慢慢调整。高校应提高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娄时周表示,浙江在进行招生制度改革时,即平行志愿填表时,出现了逐年招生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这次也可能发生,但他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这种情况发生后,可以慢慢调整。只要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来解决。”

娄时周告诉中国知网记者,过去,信息不对称,高中生对大学知之甚少,大学对高中知之甚少。“许多高中生在高考前并不关心大学的事情,许多家长和老师选择在高考后做志愿者。”

他认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让高中生了解大学,如夏令营和教师教育团,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通过各种方式,向高中生宣传和解释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将来会学到什么,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增加双向选择性会增加市场选择,市场选择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失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周说,高校应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写下学校的内涵建设。“只有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否则,这不仅是入学的一年,也是入学的一年,因为你是最差的。”

“改革就是让它过去,但不是忽视它,而是用新的形式、新的规则和要求来适应和发展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表示,高校不应该随大流,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主发展。

专家:招考相对分离,进一步建立考试综合评价体系

在国家此前公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没有对招生制度做出详细规定,只提到:“在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参照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机制。”

作为改革的两个试点省市,浙江和上海肩负着启动另一轮招生制度改革的重任。

19日,在浙江和上海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和浙江都提出大学最多设置三门考试科目。符合其中任何一项要求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考试。

“录取与考试相对分离”被认为是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它向前迈出了一步。然而,一些业内人士仍然建议,在新方案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考试。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有些学校会误导和形成新的应试教育。因此,录取和考试的分离还不够彻底。

在接受中国知网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表示,招考分离是一种趋势,但不会完全分离。他们应该促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

“我过去喜欢留胡子和眉毛,我喜欢在高考时一起参加考试。高中毕业后,我必须通过学术水平测试来衡量它。有一个标准,不仅仅是高考。”王雄认为目前的计划是过渡性的。

徐小周说,招考分离是大势所趋。“录取和考试有各自的功能,但它们不能完全分开。如果他们完全分开了,那他们为什么要参加考试?提到的分离是指如何避免这一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在注册过程中更加公平和公正。”

与徐小周的观点相似,娄石舟也认为,招考分离是一种理想状态,“目标与手段之间有联系,目标是明确的,但要迈出小的步伐”

娄世周坦言,在招考分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举例说,最初的建议是英语可以在社会考试中被采用,但现在它仍然在学校中被采用,“因为社会考试可能被一些利益集团绑架,这将增加他们获得边际利益的可能性,增加普通人的教育负担,并导致教育不公平。”

从娄时周的角度来看,高考招生制度涉及千家万户,应该体现社会公平。招生考试分离的目标应该通过完善各种制度和机制来实现,而不是一步到位。“如果一步到位,一旦招生和考试分开,许多学校让社会承担高考的负担可能是不公平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龙海认为,为了实现入学和考试的相对分离,可以参考许多国外的做法。他以美国大学的录取为例。尽管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供SAT和ACT的所有成绩,但录取是基于最高的成绩。

肖龙海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应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础和主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并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加快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原标题:浙江高考改革与招生相对分离;行业内有望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