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杰:以天下事为己任
“做人的方式在于决心、信任和行动。下定决心为你的国家服务。建立信任意味着值得信赖、自信并忠于自己的抱负。要创业,一个人必须采取行动,不仅仅是空谈,而是努力工作。”1988年春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朱亚杰给他的孩子们发了这样一封新的《斋藤优子家训》。
他的人生经历可以浓缩成六个词:决心、信任和行动。3月13日是朱亚杰的纪念日。他离开后的8000多天里,他的故事从未被人遗忘。
“只要是让我去上学,我就不想把我的祖传财产分割成田地。”
1914年12月4日,朱亚杰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青年时代正值国家面临内部和外部困难,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小学,一个外国学生来到镇上看望他的家人。他没有穿长袍,而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这个杰出的年轻人给年轻的朱亚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国留学是有前途的。
朱亚杰在扬州中学求学期间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其“科学救国”的理想和抱负日益形成。在一次春游中,他生平第一次看到了一列火车,这使他对燃料化学和能源感兴趣。
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的父母劝他辍学回家。然而,他表达了他想学习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愿望:“只要我能上学,我家祖传的财产就不会被分成田地。”
青年的理想和抱负为朱亚杰献身于祖国的传奇人生奠定了基础。
1934年,朱亚杰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在大华北,没有地方放一张安静的桌子。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朱亚杰积极参加了解放先锋队。
1935年12月9日清晨,朱亚杰带着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走上街头,参加震惊中外的“12月9日”抗日救国示威。他担任请愿和*的交通警察,骑着自行车穿过游行队伍。当行进到前门时,城市楼层的警察一起开枪。那时,人群闹事,甚至自行车也被压坏了。朱亚杰站在寒风中,望着高高举起的旗帜,高喊:“前进!”
呐喊的声音和救国的步伐引领着朱亚杰科技报国的思想。
威胁别人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决心这样做。
1939年,毕业后,朱亚杰被分配到江西省的一所医学院。四年后,当英国文化协会来到中国招收海外学生时,朱亚杰年轻时的留学梦想再次实现。他的家人去昆明准备考试和出国留学。
在准备阶段,家里的条件很差,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朱亚杰在窗口找到一块木头支撑着努力学习。有志者事竟成。1947年,朱亚杰获准公费出国留学,并前往曼彻斯特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研究生。
由于当前形势动荡,原定的第三年学费无法支付。朱亚杰不得不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愿望,被聘为英国西蒙·卡夫化学工厂设计公司的副工程师。
1950年9月聘期结束时,公司对朱亚杰的才华表示赞赏,并承诺“高薪续聘10年,承担家庭成员去英国的所有费用”。然而,新中国的建立使朱亚杰急于回国,拒绝了他的续约请求。
“朝鲜战争已经爆发了。如果英国参战,你很快就会成为战俘,后悔也来不及了!”英国人甚至开始威胁他。
然而,朱亚杰的决定已经做出了。在爱国华侨的帮助下,1950年11月,朱亚杰终于回到了祖国,在分离12年后回到了母校,并开始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
事件发生后,这位英国老板只能感叹,“想为新中国做贡献的爱国者们非常坚定。恐吓是没有用的!”
它被称为“外交部部长”
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朱亚杰,就像鸭子下水一样。他与两院侯祥麟院士共同主持并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种石油产品添加剂润滑油降凝剂,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第一个贡献。
1952年12月,国家燃料工业部任命朱亚杰参加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并任命他为筹备委员会成员。
从那以后,朱亚杰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
朱亚杰早年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时,他被任命创建我国第一个人工石油专业,并担任人工石油教研室主任。他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石油科技人才。在周年油田发现前的十多年里,人造石油从1952年的25万吨增长到90多万吨。他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后来的炼油部部长,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解决生产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他带领一群年轻的师生参加了顺丁橡胶战役。该项目在石油和石化工业中已完全工业化。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朱亚杰事事关心,主动出击。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他们都把它交给了他。老师和学生亲切地称他为“免费部长”。
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学校搬迁期间,大量的图书资料只能堆放在空旷的广场上,这让朱亚杰感到心疼。一天中午,几个学生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老人。他冒着风雪,小心翼翼地捡起散落在书堆外面的精装文件,拂去表面的泥土和积雪,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分类,并用绳子捆起来。他做这件事非常小心谨慎。这个老人就是朱亚杰。
在他心中,教学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和伴侣。
"如果你想移动土壤,除非推土机碾过我."
“*”期间,华东石油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秩序被打乱。1970年,朱亚杰被调到农场放羊。耀眼的阳光和朱亚杰在白色盐滩上挥舞羊鞭的鞭挞声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苏武牧羊图”。寒风吹散了牧羊人的头发,但他仍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他直截了当地告诉世界,他仍然感到自豪。
1972年,根据国家的安排,朱亚杰作为特邀专家,走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炼油厂,协助安装国外进口设备。辽阳化工厂从法国进口了一套乙烯裂解炉。手册上说热效率是83%,但经朱亚杰检查,只有81%。面对这样的结果,法国人惊讶于中国的一些人会计算炉子的热效率,并不得不承认2%的增长是出于商业需要。朱亚杰以其精湛的专业技能捍卫了国家利益。
后来在“*”中,朱亚杰再次执教。为了弥补“*”造成的石油科教损失,朱亚杰在阴暗潮湿的“干街垒”(一座简易建筑)里,写下教案,伏案进行科学研究。
1980年,改革的春风席卷大江,开启了朱亚杰人生发展的新篇章——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的朱亚杰担心如何尽快将混乱的石油高等教育走上正轨,并大幅提升其水平。尽管年近70,他还是四处奔走,呼吁在北京设立研究生部。
经过多方努力,1981年6月,学校获准在北京原校址设立研究生部。从一个单一的批准文件到一个真正的批准文件,有太多的艰苦工作要做。学校搬出北京后,房子已经被其他单位占用了。上级批准需要对现有的房子进行调整,但这并不容易。老朱亚杰拄着拐杖,站在计划将土地改作他用的推土机前,喊道:“如果你想把土移到这里,你必须碾过去!”
他挨家挨户地搜寻,一寸一寸地寻找土地,一件件地寻找家具...好事多磨。研究生开学典礼如期举行。
朱亚杰参与建立了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他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大企业中努力工作。一位领导这样评价他:“没有朱校长,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
"走向国旗,否则以集体退场来*."
1986年7月,第六届世界氢能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作为中国氢能协会主席,朱亚杰率团代表中国出席会议,并被与会专家推选为会议副主席。
在招待会上,大厅里挂满了彩旗。然而,就在宴会开始前,朱亚杰发现大厅里挂着*当局的旗帜。他急忙去找会议的组织者,说:“*当局必须立即撤下这面旗帜,否则我们将撤回以示*。”
朱亚杰的话很坚定。组织者在调查后发现工作人员缺乏国际知识,并根据朱亚杰的要求立即处理。在祝酒词中,他们对这一事件深表歉意。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朱亚杰捍卫祖国尊严的举动热烈鼓掌。
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创始人,朱亚杰致信国务院,希望将新能源研究纳入国家研究计划。1990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为“九五”后中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氢能技术的发展。
1996年,当他病重住院时,朱亚杰拖着他继续工作。他从未忘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并与前来看望他的中石油领导和石油大学领导就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教育进行了交谈。
他非常关心研究生的培养和科研工作。他严格检查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并逐字修改。当他病危时,他的博士生刘晨光出国留学后来看望他。朱亚杰因插入呼吸机管道而无法说话,忍受着疼痛,挣扎着用笔写字,在纸上说话。他多次指示刘晨光重视对国外新能源研究的考察,尽快回国服务...
《中国科学家词典》对朱亚杰的评价是:“诚实坦率,喜恶如仇,不骄不躁,廉洁奉公,举止优雅,思维缜密,行动灵敏,事事成功,造福国家。他根据功绩和才能来雇用人,并教导人们要务实。”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不追求私利,把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视为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 首台单像素三维照相机在沪问世
下一篇: 吴人的诗词 吴人诗词大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