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家认为尽早开展实验室合作可有效杜绝假警报

科普小知识2022-10-22 23:56:51
...

专家认为尽早开展实验室合作可有效杜绝假警报

肉毒梭菌能产生最致命的毒素。来源:科学之眼

将科学机密调整到一个不寻常的水平似乎是对生物安全的一个严重的再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2013年,加州公共卫生局(CDPH)的斯蒂芬·阿恩报告说,发现了一种新的肉毒杆菌毒素,没有抗生素能有效抵御这种毒素。一旦生物*能够制造这种化合物,并通过食物或空气传播出去,社会可能根本无法抵御它。为了抵御这种威胁,Arnon决定不在论文中披露该细菌的基因序列,这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但去年年底,美国*机构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没有必要保密,因为这种毒素并不构成特别的威胁。之后,他们在“基因库”中公布了毒素的完整基因组。今天,许多肉毒杆菌研究者想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实验室这么快就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许多人说,如果阿诺愿意更快地与其他实验室分享肉毒梭菌菌株,这一事件可能应该更早结束或完全避免。

阿诺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致力于婴儿肉毒中毒的研究。他没有对此事做出回应。这种肉毒杆菌毒素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物质:理论上,不到1千克的毒素可以麻痹或杀死每一个活着的人。科学家可以通过给兔子或马接种灭活毒素,然后从它们的血清中获取抗体来制造解毒剂。然而,当所有已知的抗毒素对毒药无效时,这种毒素就被称为一种新的类型。根据这个定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七种毒素类型,其名称从甲型到庚型不等

在2013年10月发表在《流行病学杂志》(JID)上的两篇论文中,阿诺的团队描述了对一名婴儿5克粪便样本的研究。他们培养的肉毒梭菌菌株产生了众所周知的毒素B和少量的未知毒素。基因分析显示,这种新物质的一端与毒素F非常相似,另一端与毒素A更相似。研究人员说,已知的抗毒素无法抑制它,所以它可能是一种新类型,称为h

这似乎是一个经典案例。科学界限的模糊使得一些研究过于危险而无法发表。在同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JID的编辑马丁·赫希和大卫·胡珀解释了这一点。考虑到可能的威胁,他们允许阿诺公布菌株的序列,而不遵循JID的一般要求。阿诺与11个联邦机构的代表举行了会谈,他们批准了该计划。

在论文发表之前,相关的争论已经出现。去年,NPR透露,阿恩早在2011年就向美国*研究人员披露了他的发现,但最初拒绝与他们分享肉毒梭菌菌株,显然是因为他担心毒素可能落入坏人之手。这篇论文发表后,阿恩终于在2014年将该菌株送到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一个中间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其他实验室共享了这种菌株,包括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我宁愿马上紧张。"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高级科学顾问唐纳德·津克说。

美国*否认曾鼓励对基因数据采取保密措施。在2014年3月发表在JID的一封信中,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高级科学顾问乔治·科尔奇证实,阿诺已经和联邦官员谈过了。然而,他说他们没有读过他的手稿,“*没有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手稿的出版,也没有建议删除基因序列或设置任何条件”。

阿恩的老板兼CDPH董事罗恩·查普曼承认了这个错误,并在杂志上发表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公开道歉。“尽管CDPH告诉媒体,决定(不公布基因数据)是根据联邦机构的命令做出的,但我们现在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查普曼写道。

NPR在去年12月报告说,一旦获得这种菌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得出结论,阿诺的主要科学发现没有被推迟。尽管他们的工作还没有发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去年10月举行的费城会议和今年1月举行的里斯本会议上报告了这种毒素。虽然这是一种新型毒素,但市场上出售的所有七种已知毒素的抗毒素剂对其没有明显效果。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针对毒素A的抗体可能是有效的。疾控中心的苏珊娜·卡尔布说,这些发现消除了对生物*的担忧。

此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研究小组对该菌株进行了测序,并要求“基因库”对其发布的数据进行密码保护,以便只有合法的研究人员才能访问。"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阿诺最初的决定。"辛克说。在咨询疾控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后,研究人员于2014年10月公布了所有的基因序列。

mhh的肉毒杆菌专家Andreas Rummel说,如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正确的,并且目前的抗毒素能够抵抗这种新毒素,就没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新毒素。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团队称这种毒素为“新FA镶嵌型”,而不是H型。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使用“财务/资产组合”这个词

威斯康星大学的埃里克·约翰逊提到,如果阿恩能尽快与一个值得信赖的实验室分享这种菌株,关于这种新毒素的警报可能早就解除了。2014年,约翰逊发表了一封关于JID的愤怒公开信,并在秋季收到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菌株。(张张)

《中国科学新闻》(国际,第三版,201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