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我把自己看作一个电子”

科普小知识2022-10-23 08:55:28
...

据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3月30日消息,凝聚态物理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普·沃伦·菲利普·安德森于29日逝世,享年97岁。

“我把自己看作一个电子”

1967年,安德森第一次提到“凝聚态物理”这个术语,并率先用它来命名他的研究团队,而不是“固体物质物理”,从而成为凝聚态物理的领导者。1977年,他和另外两个人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发现了无序对电子输运的深远影响。

25岁时,安德森从哈佛大学毕业,先后在贝尔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安德森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并在超导体、反铁磁和其他领域取得了成就。

“凝聚态物理教父”、“元老”、“他的物理直觉无与伦比”、“他的理论模型都很有美感”、“没有他,就没有凝聚态物理”...人们是这样看待安德森的。

对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不能绕过他。

安德森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越多越不同”,这句话来自1972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与“量变导致质变”的哲学原理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能找到最基本粒子的本质,我们能推导出物理世界的所有理论吗?这是简化论者的观点。但是安德森的观点超越了还原论,指出凝聚态物理有自己的定律。

想象一只雁南飞,三只雁南飞。一只大雁不能以某种形式前进,而三只大雁可以形成“一”或“人”的形状。当许多原子通过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时,类似的分层现象也会发生。

“毫无疑问,粒子物理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物理学的全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万先刚告诉《中国科学日报》。安德森的观点非常重要:粒子物理的基本定律不能用来解释凝聚态物质系统。它将引起许多其他现象。”

安德森领导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场重大革命,提高了每个人对物质的理解,从还原论的单粒子图像到系统层次的基本原理。可以说,他已经把凝聚态物理——当时许多人瞧不起的“肮脏”的物理分叉——变成了今天物理学的最大基石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胡江平说。

以安德森命名的局域化理论、超导定理和掺杂模型的提出,促进了希格斯机制的发现...安德森涉猎广泛,这使得他不仅在凝聚态物质领域卓有成效,而且影响了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其他人来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天才,“研究凝聚态物质的人不能绕过安德森,”万贤刚说。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界就是否建造超导超级加速器展开了广泛的辩论。当时已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安德森是明确的反对者之一。他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与对撞机相比,美国对其他领域科学研究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原创和小规模基础科学研究的关注岌岌可危。

“把加速器物理学的发展视为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我感到非常不安。科学是严肃的,不应该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如果高能物理学在没有加速器的情况下遭受致命的打击,那么我认为死亡更好,因为它是缺乏想象力的标志。”安德森写道。

最后,南南合作计划停止。

受到他的批评是一种荣誉。

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和人打交道,安德森的个人色彩一直都很浓。他诚实坦率,有非凡的身体直觉,批评人时毫不留情。

他的物理直觉是无与伦比的,他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很好的美感,简洁而严谨万贤刚说道。

“他和爱因斯坦相似。他有直接触及物理本质的直觉。他能把研究问题转化成漂亮的模型,而且它们都在教科书的水平上。就像画一幅画,你认为你应该这样做,它是艺术,准确和美丽的。”胡江平说道。

这种卓越的物理直觉与其深厚的科学研究能力密不可分。尽管安德森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但他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知识储备甚至比实验物理学家和材料物理学家还要丰富。

"这是我们的后代所缺乏的特征。"胡江平说:“他对实际材料的了解远远超过许多人。凝聚态物理中最具原创性的工作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有人问安德森为什么在凝聚态物质领域取得如此多的成就。"我把自己看作一个电子."安德森回答道。“这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武术一样。安德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武器、动作和人都已经融为一体了。”胡江平说道。

安德森诚实坦率的性格在圈内广为人知。"他很有进取心,对研究人员要求很高,而且在批评人时很无情。"胡江平说道。然而,对于许多学者来说,被这个浓缩的巨人批评是一种荣誉。

然而,安德森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架子,看起来有点像一个老顽童,并希望与年轻人聊天。万先刚回忆道,安德森在80多岁时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他会排队去吃自助餐。

胡江平2010年访问普林斯顿,与安德森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安德森喜欢在研究生活动区闲逛。那天,他们两人谈论了物理,并去了学生活动区。他们看见桌子上有一个围棋棋盘。在安德森的要求下,两人心血来潮坐下来“杀死”了一组。

安德森早年访问日本时喜欢去。他应该可以在业余时间玩。”胡江平说,这也是他和安德森最后的记忆。

“他的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我希望我们能追随他的道路,做出更大的改变。”胡江平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