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正视“以刊论文”带来的严重后果
范秀迪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简而言之,学术论文只有在特定的期刊上发表才能算作学术成就。说白了,在国内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及其上级管理部门中,长期以来只有在“核心期刊”如“SCI”、“SSCI”、“C”等来源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才被承认。
“出版论文”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出版评价论文”,即以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来决定学术论文的质量。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学术论文的评价能否由它们发表的学术期刊来决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体现。从根本上说,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们对国家和社会实际知识的贡献。期刊如何拥有最终发言权?
本文无意否定“核心期刊”的价值和功能,但将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等同于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的“发表论文”方法忽视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论文评价中“失去”学术价值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形式大于内容”的学术氛围已经形成。
学者们要想在“C期刊”文章的“白热化”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术论文得到“C期刊”编辑和专家评论的青睐。专业编辑和专家评委最看重什么?主要是论文“架子”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这可以从各种策略中看出,以提高《C杂志》的点击率。不难理解这一点。编辑和法官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从论文的“形式”来判断自己的学术性质和规范性。因此,一些作者热衷于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在《C杂志》上发表。
例如,在对具体问题系统实施对策的研究中,有论文从中外管理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它们充满了文字,也就是说,它们不理解实际问题的“脉搏”,而专家一目了然“一无所知”。此外,显而易见的结论是由“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复杂的模型证明的。这些论文在理论和写作方法上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但现在它们已经成为许多学者渴望效仿的“典范”。
其次,它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损失。
在现实中,“发表论文”往往成为评价学者学术成就的唯一或绝对重要的指标。当学者们把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作为他们学术生涯中的“第一要务”时,就出版“SCI”、“SSCI”、“C期刊”的共同困难和要求而言,势必会占用学者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治病救人,他们的许多学术成就和成就都没有在学术论文中得到体现。就学术论文而言,它们应该是学者们展示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产物。然而,许多学者忽视了他们的专业定位和学术专长。只要任何一个话题都能提高“核心期刊”的命中率,那么写什么样的论文,这些论文“写”为“核心期刊”的目的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们写的论文越多,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投入就越多,这不仅对国家的学术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而且还导致数亿出版费用流入外国出版商的“口袋”。更可悲的是,中国许多学者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花在了“核心期刊”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国家、个人和家庭的巨大损失。
第三,“非核心期刊”编辑的职业理想被忽视。
“自己发表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必然会引起我国《C杂志》编辑的广泛关注和追捧,而“非核心期刊”编辑的职业理想则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不可否认,《中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是优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在《SCI》、《SSCI》、《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就不是有学术价值的好论文。
从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看,许多包含自然和社会重大学术成就的论文,往往在最初的状态下并不“辉煌”,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以其独特的专业素质和敏锐度“挖掘”出这些“可创造”的论文,并等待它们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发挥出来并被社会所认可。相信这应该是学术期刊编辑共同的职业存在和成就感,也是他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然而,当“发表论文”成为“固定模式”时,“非核心期刊”编辑的职业追求和工作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不利于他们的工作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我不得不说,“发表论文”助长了学术腐败的形成。虽然学术腐败有多种类型,但大多数都是以论文为资本获取不正当和非法利益。学术论文如何成为学术腐败的“源头”?归根结底,正是因为“论文发表”,那些“抄袭”、“伪造”和“买卖”的论文一旦在“SCI”、“SSCI”和“C”上发表,就被“认定”为学术成果,从而成为学术腐败的资本。
他山上的石头可以攻击玉。从2019年初英国针对大学的“优秀研究评估框架”来看,有一条规定,科研成果的评估不应考虑发表成果的期刊的影响因素,也不应考虑期刊的等级和等级。相信在教育部清理“四个一”专项行动的指导下,中国学术论文评价将继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更加注重论文实际学术贡献的科学评价之路。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评价指标研究”第60125号的支持)
中国科学新闻(2019-06-05,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