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奖得主叶盛:我从中国科普博览启航
今年是中国科学博览会20周年,我已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10年了。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从一名博士后成长为一名教授,指导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科普方面,我从一个不知名的科普文章作者成长为一个不知名的科普专家,在科普工作中担任一些职务,并以讲师的身份与更多的年轻人分享我的科普经验。
我之所以能够在科普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首先要归功于总体环境。我要感谢党*和各级*近年来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永泽市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关键节点在我的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探索科普工作的新领域。在这方面,与中国科普博览会的相遇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
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科普博览会的科普工作,被研究所推荐参加“自我论坛”。尽管他在学生时代经常有机会演讲,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但他的第一次公开科学演讲是在自我论坛上。坦率地说,最初的经历并不十分成功。我有点紧张,没有取得最好的成绩。然而,SELF的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好的评价,观众的反馈也很好,这让我意识到我完全有能力做科普讲座。
因此,除了科普写作之外,我还开拓了科普工作的一些新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普讲座机会,并开始参与主持、辩论和对话等各种形式的科普工作。我甚至成为北京广播电台科普栏目的常驻嘉宾,*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部分栏目的策划人和科学嘉宾。现在回想起来,所有这些不同形式的科普工作机会都是从他们登上中国科普博览会“自我论坛”的那一刻开始的。
虽然近年来我有机会参与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但我投入到科普工作的实际时间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的科研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每年只能写两三篇科普文章,这些文章是与中国科普博览会合作发表的。
事实上,随着科学普及时间的减少,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科研人员只能在科学普及上花费有限的时间时,他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普及?在我看来,答案是做“优秀的科普”。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制作短片,研究人员都不会“专业”,对于专业媒体来说,更不可能是“每日”或“每周”。然而,科学研究者也有优势,即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准确认知和对相关知识领域的深刻洞察。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并与专业科普平台合作,科研人员就能通过有限的作品产生所谓的“优秀科普”,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在我的科普工作中,已经有20年历史的中国科普博览会是我选择的专业科普平台。
祝20年后的中国科普展更好、更“优质科普”!我也祝愿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不断成长和繁荣。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航大数据精密医疗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除了科研工作,他还从事科普和科幻创作。他的翻译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的“金文奖”,他的中篇科幻小说获得了“银河奖”。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