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摄入PM2.5八成来自室内
中新网4月22日电(记者王梓霏)与室外PM2.5污染相比,室内PM2.5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显著,室内平均暴露量和潜在剂量是室外的四倍。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发布的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研究报告显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基于时间的积累。人们一天在室内呆20个小时,人体摄入的80%的可吸入颗粒物来自室内。
据了解,该结果来源于实验组从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共计110,000小时的室内数据收集,涵盖北京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现代人70% ~ 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对于室外空气质量,通常可以用肉眼观察烟雾强度,或者通过网络获取官方监测值PM2.5,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然而,对于室内PM2.5浓度,官方的空气颗粒物监测方法是微振荡平衡法和β射线法。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常规监测方法,但是它也受到低采样率、高价格、低空间分辨率和长延迟时间的限制,并且不能大规模部署。
同时,“房子的深度太小,无法做出直观的可见度判断。”此外,室内环境差异很大,因此通用实时检测变得非常困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研究员张林说,这使得人们对室内PM2.5污染水平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PM2.5浓度的实时、低成本和无处不在的检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本研究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志愿者参与的众包模式,将清华团队开发的基于云校准技术的检测设备分配给志愿者,实现了大时空范围内室内PM2.5浓度数据的实时采集。
根据抽样数据,研究小组计算出志愿者的平均日接触PM2.5为2018.6微克/小时/立方米,平均日潜在剂量为787.3微克,其中室内接触和潜在剂量占日总量的80%以上。
采样期间,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室内空气有1/3时间处于“污染”水平。
对于这一成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莫表示,这种PM2.5监测技术使得根据PM2.5评价绿色建筑成为可能
目前,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仅涵盖了PM10的相关规定,没有纳入PM2.5,这也受到采样困难的限制。
“一些现有的国外PM2.5标准也是基于室外数据。因为室内收集PM2.5非常困难,所以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莫金瀚希望在此基础上收集全国室内空气质量数据。
从医学角度来看,理解PM2.5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现有的研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收集了人口数据,而毒理学数据很少。
“收集单位个人数据有助于探索个人摄入的PM2.5浓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免疫系统暴露时间的研究对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医学院基因组测序平台主任田庚说,在严重雾霾天气下,哪些群体容易生病?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保护?这些数据起到了支持作用。
张林表示,他将长期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关注特殊场所和人群,获取高质量的数据。
中国科学新闻(2015-04-23,第一版集锦)
阅读更多
清华PM2.5报告:17层以上室内环境更加清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