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姓
姓氏:爨
拼音:cuà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423 位。位于坎姓 之后,邮姓 之前。
爨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42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爨姓 起源
爨姓主要源自:姬姓。
爨姓爨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在典籍《周礼·天官·亨人》中记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煑。”在爨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义通假,义同当今的“厨”,因此亦称炊氏,世代相传,后逐渐从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区,正确读音作chuàn(ㄔㄨㄢˋ)。爨人在南中地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并继承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文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成为后世大理文化、南诏文化的渊源,后来的古大理国,就自称继承爨氏遗风,终为南诏所灭。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经失传,如今无人识得其模样。爨人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含有丰富自然知识的巫术也早已经没落湮迁的历史长河中,而且爨人所衍传的农业典籍、兵法兵书等等在唐朝末期就已不复存在了,这是一个消亡得相当彻底的文化历程。如今,人们只知道,在古爨人的后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即流传于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支系撒尼人当中的口头神话传说,用诗的语言叙述了勤劳、美丽、坚强、勇敢的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诗玛之间爱情的不幸和悲惨的命运。
“阿诗玛”,汉义就是“蛇女”,而蛇女则是古爨人深切崇拜的图腾。
爨姓爨姓起源二
源于祝融氏,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东汉时期,太学徐令班彪、典校秘书郎兼中护军班固、军司马班超、后妃师班昭、西域长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东汉历史时期著名的大臣、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因编纂了千古名典《汉书》以及《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收复重开了西域,汉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世代相传,如今读音作cuàn(ㄘㄨㄢ),其实正确读音仍旧为chuàn(ㄔㄨㄢˋ),只是由于南人不读浊音ch(ㄔ),因此演变为cuàn(ㄘㄨㄢ)。今《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字典中有许多地方传承了民国时期上海文字学派的学术痕迹,其所定“爨”字读音,实际上是错误的,在音韵学上称之为“洋泾浜式国语”读音。在历史文物《爨龙颜碑》中,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一说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称“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爨氏家族后来称雄云南历经数百年,始显于蜀汉时期,强盛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诏王阁罗凤才彻底结束了爨氏家族的统治,独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前后经历了七多个世纪,其家族统治时间之长,乃至于魏、晋以后的汉史多将云南土著民族统称为“爨蛮”,从而取代了过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称谓。在爨氏统治的后期,当时的云南地区还出现了被称之为“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的民族群体,这是因为爨氏一族统治的时间长,所以爨氏由姓氏而成为一种族称。尽管在《爨龙颜碑》中记载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龙颜身兼四种官职,但其他史籍中对其所任的主要官职“刺史”却了无记载。究其原委,就是当时中原朝廷无力去治理云南而“遥授刺史”,仅仅实行名义上的统治。从此,“刺史”便成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祖孙世袭,是名副其实的“土官”。从三国时期蜀汉王朝军师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为官属,发展到爨氏土官祖孙世袭,可视为后来元朝在云南实施土司制度之滥觞。研究云南土司制度,爨氏土宫祖孙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显然是不能忽视的。在云南历史近入南诏大理以后,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贵族身份,一部分人改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为大理国布燮(丞相),元朝时为土官,明军入滇后又率先归附,并留有《寸升碑》予以记载。没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樊村乡、董王庄乡、嵩县田湖镇、栾川县潭头乡、汝阳市靳村乡、邓州市大桥乡、鄢陵县、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爨氏做为一个有着古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氏族,曾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南中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统治区域,兴盛五百余年,为古代*政权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随着南诏国的建立,爨氏逐渐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远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内地,还保留“爨”的姓氏。
爨姓 分布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田家庄镇新增务村,今改作“寸”,读cuàn。此支爨氏,包括扶风、岐山的爨氏,大约是在元朝初期从山西平阳迁入今地进行屯垦,后来留在当地。其中一支后来去了六盘山地区,即今甘肃庆阳地区。据元史记载,山西地区的汉军诸部征戍陕西与四川等地之时,曾在一些地区屯田耕种,以给军饷。这些随军的屯田户有较多是来自于河东山西。如:“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汗廷‘发平阳、河中、京兆民二千屯田凤翔’。中统元年(1260),山西地区有隶于凤翔屯田八百余人在屯罢后,兵不归籍。中统二年(1261)冬十月,忽必烈诏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兵籍,毋令出征,务农耕屯以给军饷。”这些种田户中不少人原本来自平阳路。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原安河乡合并于罗子山镇)现为安河村,石丘村小部分迁到下塬村,有保留爨姓的,也有部分改作“氽” 读cuàn。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交道镇立石村和茶坊镇岔口村保留爨cuàn姓。
陕西省宝鸡石鼓镇高家河爨家岭。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新增务村。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青化镇。
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田桂村。
陕西省洋县,现改写“串”。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小部分改为“氽”读cuàn。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
甘肃省定西地区。
四川宜宾
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外,樊村乡、董王庄乡,嵩县田湖镇,栾川县潭头乡,汝阳靳村乡,邓州市大桥乡,鄢陵县,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原为爨后为简便改为炊但读音不变)
河北省廊坊市。
今华北平舒郡有爨氏者,系为原古姓氏族一脉之后裔,为唐时避祸流落于此。原居本郡桑桑村,后迁居本郡菜园村。此一族人数代遵古训家传,德才品优,不为势争,勤劳善良,和睦周边,乐业安居于市井乡里,口碑颇佳。万不幸在1966年动乱中将祖训及古家谱遗失殆尽,族人中痛呼者多矣。又幸于族人有志者多,均为立家谱之之史献策。然虽历经波折,史料终难搜集,只为现存人追忆尚缺族坟上推七世之多,古谱古训更难寻觅。现以族坟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以效祖制,慰先人,警后志,亦快族人之心也。
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西南4公里处爨家村。本村村民皆姓爨,现改为‘炊’ 同样读爨.起源于本村西北8公里处的临邑县理合乡龙家村。本地有爨姓、龙姓一家人的说法。本村发源的马蹄烧饼,是商河县特产。
爨姓 姓氏源流
一、爨cu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等地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据《姓解》注云:“战国时魏有爨襄,系爨姓始祖。”
2、《姓氏考略》注云:“爨为南夷著姓,以国为氏。”爨,我国古代地名,当在今云南东部;又为古民族之称,即今彝族之先。
3、郑樵注云:“望出晋昌。建宁大姓也;又,昌卫大姓也。”
二、爨
爨姓分布:云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爨姓起源:
1、战国时魏有爨襄,见《战国策》。当为爨氏之始。
2、春秋时楚令尹子文之后,受姓班氏,西汉末食采于河南爨邑,遂以邑为氏。
3、晋时爨为南夷著姓,以国为氏。今白族姓。
爨姓名人:
爨肃,西汉时河南尹。爨勋,明时郴州判官。
郡望:晋昌,建宁。
变化:一作〔爨〕。
爨姓 历史名人
爨姓古代名人
爨琛三国末期,(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晋朝云南爨氏政权创建者。公元317年,司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此期间,由内地迁往云南一带的爨琛*逐渐强大,便占据云南、贵州、四川一带自主为王,重点统治了云南滇池一带地区,公元333年,爨琛将滇池一带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州),与霍、孟二氏分据西南天下。,公元339年,当地割据*中的霍、孟二氏火并同归于尽。而东晋王朝当时无力东顾,索性就封爨琛做了宁州刺史,并承认爨氏的世袭地位,从此奠定了爨氏统治云南的基石,开创了爨氏统治云南近五百年的历史。
爨龙颜三国末期,(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晋朝云南爨氏政权继承者。爨氏对滇池地区的经营,至公元414年爨龙颜担任晋宁太守时,臻于极盛,文物《爨龙颜碑》称此为“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到隋朝初建,云南滇池地区正值其后裔爨瓒、爨震执政时代,“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是当时西南地区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爨翫隋末唐初(公元?~742年待考),云南人。著名云南番王。南诏建国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早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南中或南宁州的“大姓”和“夷帅”发展很快,互相兼并的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爨氏“大姓”集团,爨氏祖先来自汉族,但是已经西南夷化,变成了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爨氏形成为两股强大的地方*,称为“两爨蛮”,即“东爨”和“西爨”。不仅支配云南全境,还支配贵州中西部地区。隋王朝派遣韦冲为南宁州总管,由于隋朝派到南宁州官吏的苛暴,引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不满,据《隋书·韦冲传》记载,“韦冲起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其兄子伯仁随冲在府,掠人之妻,士卒纵暴,边人失望”。于是以爨翫为首的地方贵族*便起来反抗。隋朝为了彻底消除爨氏割据*,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派遣史万岁率兵前往镇压爨翫的*。据《隋书·史万岁传》记载,“行千馀里,破其三十馀部,虏获男女二万馀口。”在史万岁的残酷镇压下,爨氏请降。但由于史万岁的残暴和贪污,“蜀王秀奏万岁受赂纵贼,致生边患”,爨翫和儿子爨宏达再次*,使隋朝在云南的统治很不稳定。以至于不得不“弃其地”,撤销南宁州总管府。
爨归王唐朝初年(公元?~746年待考),云南人。著名云南番王。唐朝初期,为了稳定边疆,唐王朝将被隋朝俘获押送长安的爨玩之子爨宏达释归云南,允准他将其父爨玩尸体带回安葬,并任命爨宏达为昆州刺史,恢复了*对云南的羁縻统治。结束魏晋以来长期混乱局面的唐王朝,并不容许地方*独霸一方。为了加强对爨氏的有效控制,公元742年,唐王朝企图打开一条从安南(今越南)经步头(今云南红河建水)至戎帅(今四川西北)的交通路线,并在安宁筑城驻军把守。由于这条交通线路南北纵贯爨区,引起爨氏部族首领的极大恐慌,于是,以昆州刺史爨日进、南宁州刺史爨归王和爨氏大姓爨日进、爨崇道为首,发动了大规模的对抗,攻陷安宁城,杀掉筑城使竹灵清。为了平息爨氏之乱,唐朝天宝年间,唐王朝命皮逻阁出兵征讨爨氏,皮逻阁一方面采取武力迫使爨氏降附,一方面又向朝廷为爨氏说情,成为爨氏的保护者;同时通过分别将两个女儿嫁给爨归王和爨日进儿子的方式,与爨氏联姻结盟。但事隔不久,爨崇道受人挑唆,杀其叔爨归王和弟爨日进。为报夫仇,爨归王之妻阿姹派使者向皮逻阁求援。皮逻阁便又利用爨氏自相残杀的机会,彻底剿灭了爨氏的*,用武力将滇中地区的西爨居民二十万户胁迫迁往滇西永昌城(今云南保山),东爨则逃亡散落于山林谷地。自此,爨氏离开占据五百余年的根据地--陆良县。,公元748年,南诏终于吞并了爨氏,独步南境五百年的爨氏,消亡在了茫茫历史烟云中。
爨崇道(公元?~748年待考),云南人。著名唐朝初年云南大鬼主。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唐军都督李宓赴安宁,暗中唆使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杀其叔爨归王和侄爨日进,激起了诸爨内讧。诸爨纷纷起兵向爨崇道问罪。南诏王阁罗凤乘机将*伸向爨区,先以调解为名扩大自己*范围,为爨归王之子爨守隅请袭南宁州都督职,皮罗阁还将两女分别嫁给爨守隅和爨崇道之子爨辅朝。又以援助守隅母子为名,兴师问罪,出兵击杀了爨崇道父子,尽俘其家族党羽。自此,爨氏*在动乱中迅速瓦解,南诏占领滇池地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