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少年班30年:拔尖人才教育的精神思考
■我们的记者陈彬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探索远不止局限于少数人或个人。这通常是对高等教育法的有效探索。然而,无论何种探索模式,都必须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儿童班”这个词在1978年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那一年,在*、方毅等老一辈*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天才儿童班。从那以后,它也改变了一群年轻人才的生活,如宁波和张亚勤。1985年,根据*同志的意见,中国12所大学几乎同时开办了自己的青年班。那时,“青年班”成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词。
然而,30年过去了,“百花齐放”的儿童班培训模式早已不复存在。在国内大学中,只有中国科技大学和Xi交通大学在1985年设立了儿童班,现在仍有儿童班。
今年恰逢Xi交通大学儿童班成立30周年。不久前,学校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学校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论坛上,各方专家就以青年班为核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表了意见。在这些发言中,除了青年阶层未来发展的“配套措施”之外,学者们也围绕广义的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批判精神:只有“突破”才能“站立”
谈到儿童班,人们经常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智商高的“天才”。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所谓的“高智商”?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中国人才研究会杰出人才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新春在论坛上的发言中,简要介绍了国际智力理解的演变。
根据他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情报研究和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强调观察、记忆、想象和思考。"有些学者还把观察能力比作智力之窗,把智力储存能力比作记忆."武新春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智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将智力分为三个部分: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其中,分析智力是我们通常测试的智力,尤其是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估问题的能力。实用智能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常识或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智力主要指在智力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
“根据这一智力理论,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传统的学科教学主要强调分析智力的培养。如何发展创造智能和实践智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武新春说,认知水平只是高智商的基础,主要是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但传统智力测验并不重视新旧之间的创造性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实际能力。
武新春说,一些智力水平高的人不太挑剔,这使得他们容易盲目追随。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真正的高智商和高批判,对他人和权威的批判,很可能是“寒酸的”;只有当你对自己非常挑剔时,才有可能在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
“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拥有相对较高的智力。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评,鼓励学生的批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武新春说。
大学精神:当高中遭遇大学
2004年,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Xi交通大学的儿童班开始尝试与中学合作,在中学安排儿童班的第一年。此举源于Xi交通大学儿童班的许多初中学生在中学第一年参加“预备课程”,这有利于从中学向大学过渡。苏州中学位于江苏省,是一所合作的儿童班中学。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州中学原校长张欣也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当高中和大学相遇时,人们经常谈论高考或衔接教育的话题。"张欣认为,高校教育衔接的理想不仅在于知识,还在于精神。
最近,张欣一直关注着大学精神这个话题。“大学应该有大学精神,但现在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精神吗?不一定。”他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应该有大学精神,那么高中应该有什么精神呢?以此类推,如果高中应该有高中的精神,那么我们把这种精神“提升”一点,也就是说,我们在高中也追求大学的精神,如果我们不能追求大学的精神,我们至少应该为之奋斗。这种精神联系比知识联系更重要吗?
张欣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当然,毕竟我们还是一所高中。我们只追求渗透大学精神的高中。然而,如果我们用这种精神去渗透,我们一定会到达一个不同的境界。”张欣坦言,我们不应该认为一些奥赛罗的培训,开门上课,邀请一些教授讲课是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境界。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师生平等、校园活跃、资源开放、文化多元、自主学习、严谨学习、独立人格、*思考、胸怀世界和追求卓越。“如果我们在高中也这样做,我们能做到吗?我认为,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如果做不到,我们就能接近成功。”张欣说道。
民族精神:不能放弃民族使命
Xi交通大学拔尖人才培训办公室主任杨森博士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位同事陪同一位美国导师参观英国剑桥大学。他的导师问:“为什么剑桥大学的草这么绿?”剑桥大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的水已经浇了800年了。”
“这表明国外大学可以建立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重要原因是学校历史悠久。相反,我国大学的发展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的人才培养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杨森说。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因为如此,高校才有了更大的教育创新空间。
在Xi交通大学少儿班成立30周年座谈会前,Xi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我们不能期望中国只有一种教育模式,这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淹没了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在群体的步伐中得到张扬, 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在群体中的提升和牵引。
但这是否意味着各种教育模式之间没有共同点?至少王树国不这么认为。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探索远不止局限于少数人或个人。这通常是对高等教育法的有效探索。”王树国说,无论什么样的探索模式,都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精神。
“不管你的智力有多非凡,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这种历史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如果你放弃这一项,人们的宝贵探索将被浪费,你的个人才能将被时代所抛弃,因为你的才能还没有被充分地放在这样一个社会的驱动力上。如果每个人不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任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我希望每个人都理解这一点。”王树国在讲话中说。
《中国科学日报》(2015年12月31日第7版)
上一篇:潮姓
下一篇:数学故事——比谁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