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潜”向深海:中国深海考古零突破
▲将“深海战士”载人潜水器放入水中
实现水下文物标本的提取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这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中国的水下考古基本上一直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水区。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的“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的“零突破”。
■我们的记者张文静
4月18日上午8点,“发现号”科研船载着载人潜水器“深海战士”和水下考古学家在海南三亚启航,驶向西沙北礁海域。在接下来的八天里,工作人员在那里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深海考古调查。
深海考古调查组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成。从他们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40米的浅海区域到突破水下1000米的深度,他们这次旅行的工作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学的新的一步。
1003米,历史性突破
110米,120米,130米...
第四次考古学家、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看着监视器上迅速增加的深度数据,开始有点激动。在海面上短暂的摇晃之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开始平稳而迅速地下降。舷窗外没有参照物可供比较。李只知道他潜过监视器上数据的深度。
潜水器的船舱直径为2.1米,里面装满了仪器。它可以一次载三个人下去。主司机在中间,副司机在左边,考古学家在右边。他们通过五个圆形舷窗仔细观察水下世界。与空中潜水时不时需要平衡耳朵压力相比,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让李昭感觉更舒服。“深海勇士号在水底处于中性浮力状态,让人感觉像在太空漫游”。
中午,潜水器到达469米,一个陶罐映入眼帘。对于从2007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的李钊来说,水下文物的发掘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在深海中用机械手操作时,他的心还是有点不确定。深潜、巡航搜索、精确定位、测量和取样、图像记录、提取和漂浮...按照事先训练的步骤,李钊等人安顿下来,操纵潜水器漂亮地完成了一系列水下考古的“标准动作”,成功地带回了本次调查的第一件文物标本。下午3点,在448米深处,他们发现了另一个陶罐。
李钊所在的第四个潜水点只是这次深海考古调查的七个潜水点之一。
在短短的八天时间里,深海考古队对北礁周围312公里进行了多波束扫描测量,共进行了7次潜水,总时间为66小时51分钟,最大深度为1003米,发现并提取了6件文物,记录了约2000克的水下和水面视频数据,完成了1套完整的深海考古档案。“这次深海考古进展顺利,效率很高,所有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李昭叹了口气。
4月18日上午,“发现号”科研船从三亚出发,傍晚抵达预定作业海域——北礁。之后,它连夜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做了初步准备,并重新确认了调查计划。19日清晨,深海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和潜艇船员开始工程潜水,即在一个新的工作区进行第一次适应性潜水,收集海底地形、地貌和水流的信息。然后,20日清晨,考古学家和两名水手正式开始潜水考古。最初计划的六次潜水最终变成了七次。每次潜水持续八个多小时,三名水下工作者需要不断观察和记录。
目前,船上的人也没有闲着。他们检查并讨论前一天在水下录制的视频,安排水下考古讲座,派人值班,派人整理材料,并在每天晚上7: 30举行定期工作会议,回顾当天的工作并安排第二天的任务。
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使得深海考古非常高效。“这次考古调查的范围相当大。如果用传统的空气潜水来做比较,这相当于让数百名潜水员同时在水下工作,以达到这样的工作量。”李昭说道。
三十年,浅海考古
这次深海考古调查选择的地点位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的北礁。30多年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始于南海。
20世纪80年代,英国人迈克尔·哈奇于1752年在南中国海发现并偷走了从广州到阿姆斯特丹的商船哥德·瓦尔辛,并委托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被盗文物。这件事引起了中国*的高度重视和中国文艺界学者的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同年8月,广州打捞局和英国商业打捞公司发现沉船南海一号;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实验室成立。
"这三个事件在1987年成为中国水下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中说。
*成立后,考古学家在南海白手起家,探索新的深度和新的领域,这不是巧合。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必须走的一条路。
在地球上,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1%,平均水深为3733米。在全球海域,水深超过1000米的占90%。“即使考虑到古代船只离岸更远的历史现实,面对这样的数量和比例,如果你不去深海做水下考古,你的范围会有多有限!”国家文物局深海考古调查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丁建祥说。
具体来说,南海约*国海域的三分之二,平均深度超过1200米。中国祖先自古以来就在这里经营和殖民。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沟通和贸易渠道。长沙数千英里、石塘数千英里和南海也是重要的沉船易发区。一些人称它们为世界上“三大沉船和坟墓”,还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在当前的南海水下考古中,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是北部湾,即海南岛、广东、广西和越南之间的海域,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航线。然而,北部湾水下考古目前几乎还是空白。我们在水下发现的遗迹并不早于晚唐和五代时期。可以说,中国在唐末五代以前的水下遗迹已经完全消失,北部湾可能是寻找更早水下遗迹的重要地区。”丁建祥说:“第二,我们在整个南海一共发现了近140具遗骸(暂时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和*地区的数据),其中106具在西沙,但这106具遗骸大多是在10米浅的礁区发现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部湾航线的重要性略有下降。人们开始绕着海南岛的东边转圈,穿过西沙群岛到达越南和其他地方。这条路线开始繁荣,但我们仍然不知道这里的深海。”
“从整个中国的水下考古来看,我们的大部分发现现在都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水区。可以说,中国的深海考古是一片空白。同时,由于在浅水中寻找遗骸的成本相对较低,破坏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保存状况相对较差,从水下文物资源调查的角度来看,浅水中的礁滩水体的潜力相对有限。”丁建祥说道。
然而,国际深海考古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并随着深海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深海考古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深海考古的频率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超过3800米深,也做了许多考古工作。近年来,美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深海考古取得了很大进展。
“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我们的财政资源或开展研究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必须深入海底。”宋建中说道。
科学与考古学的“联姻”
去深海需要什么?与浅海考古学相比,深海考古学有什么更突出的特点?丁建祥认为,除了符合考古学的基本规律外,它还高度依赖于技术。除了考古学家自己,他们还需要依靠深海潜水技术到达海外深处。水下遗骸的精确定位、数据采集、文物提取、视频拍摄等。所有人都需要依靠高水平的技术。一些水下文物非常脆弱,这就要求有更高的技术和操作能力。此外,无人水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深海考古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成功的深海考古工作往往体现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甚至商业公司的广泛智慧。例如,随着20世纪80年代深海技术的新发展,深海考古的探索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案件数量增加,工作深度不断增加。各种深海考古方法,如饱和潜水、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都得到了发展。考古学家的参与也不断增加。海洋技术部门和具有先进技术实力的商业公司是其中相当重要的推动力。”丁建祥说道。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没有办法进入深海。例如,一些海域像悬崖一样伸出礁石,我们根本无法到达。现在“深海战士”的出现为我们的深海考古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并提供了一个潜水技术平台。”宋建中说道。
2017年6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进行了密切沟通。2017年9月,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不久,“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于2018年1月成立,以促进中国深海考古的发展。4月,深海考古调查正式启动。这是国内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首次应用于该行业,该潜水器于去年底刚刚完成验收和交付。
正是这种合作导致了中国载人深海技术和水下考古的首次结合,填补了中国深海考古的空白,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的“零突破”宋建中说道。
深海考古让考古学家对深海潜水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未来,考古学和技术之间的合作将更加密切,考古学家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丁建祥说,“考古学家需要根据深海考古和深海技术的实际情况提出技术要求。这种需求越精细、越有针对性,就越能与技术结合,从而推动深海技术向深海考古能力的转变。”
法国考古学家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2012年10月,法国水下考古学家启动了一项名为“奔向月球”的大型海洋考古实验计划,旨在设计和测试新的挖掘设备、技术和方法,以满足2020年前2000米深考古遗址的需求。其中,为了获得亲身参与深海挖掘的感觉,法国水下考古中心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开发了海洋一号考古机器人。他们期望未来由机器人组成的考古队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各种复杂的深海考古任务。
只是一个开始。
这次深海考古调查是由考古学家和深海技术团队发起的。通过这次实践,我们熟悉了深海考古的操作流程,评估了开展深海考古的各种条件,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深海考古经验的队伍宋建中总结道。然而,他们心里明白,尽管深海考古勘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前面的路仍然很长。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现有条件下逐步稳步前进。
“在我国过去30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中,主要依靠渔业生产的一些线索,加上相对较少的人员和一些被动性,具有救援保护的色彩。”丁建祥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有了这些清晰的线索,特别是在中国早期的水下考古中,它能使我们尽快进入角色,并确实保护和抢救出大量的水下文化遗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照顾他人,长期缺乏主动性,我们的技术储备尤其不足。目前,即使在浅水的考古调查中,我们的地球物理勘探、图像识别和解释等技术储备仍需进一步发展。深海考古是一个开始。”
“对我们来说,深海考古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重要的课题。”宋建中说:“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深海的地形地貌有了直观的了解,对深海技术与水下考古的结合有了基本的了解。目前,我们正在对潜在调查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以形成一份工作报告,这将为发现和保护南海深处的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将加强地球物理勘探,增强调查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区域调查,促进水下考古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技术,水下考古的发展也依赖于人才。“参与这次深海考古调查的团队成员涵盖了三代老人、中年人和年轻人。他们是目前中国唯一有深海经验的团队。在中国深海考古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努力使它们发挥更持久的力量。”宋建中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2018-05-11,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中外联合考古合作覆盖12国
下一篇:海底电缆真的在海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