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削山造城:喧嚣下的“生态透支”

科普小知识2022-10-25 23:15:58
...

削山造城:喧嚣下的“生态透支”

■本报记者彭克峰见习记者蒋

最近,三位中国学者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的“造山造城”工程没有从环境、技术或经济方面得到充分考虑。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钱辉、李培岳和吴建华三位学者说:“关于土地创造的成本和收益,很少有人建模。缺乏经验和技术困难导致项目延期和成本增加。此外,对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考虑。”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中国有大量150米高的山脉被夷平,填满了山谷,形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陕西省延安、湖北省十堰、云南省神农架(机场)和东川相继公布了大规模的开山填谷和新城市建设项目,但这些项目也受到外界的广泛质疑。

除技术因素外,这些超大型项目在生态账户、经济账户和民生账户中难以计算清楚。

在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中,轰轰烈烈的“削山造城”将走向何方?许多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城市建设运动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立体城市应该是解决之道。

学者的忧虑

在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下,开山填谷、推山建城的运动似乎正在成为普遍的做法。

2012年4月,陕西省延安市投资数千亿元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山体切割和城市建设项目,旨在增加78.5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延安市周围的沟壑中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其面积是目前城市面积的两倍。

同月,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采取“削山填谷”的方式扩大工业园区规模。在东川市周围10平方公里的缓坡和山坡上,当地*计划通过开山填谷形成11个花园区。其中,离东川市区最近的碧谷工业园区为5公里,距离市区最远的天生桥工业园区为100公里。

10月,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了“兰州新城”开工仪式。该建筑公司将花费约227亿元,砍伐700多座山,填平山谷,建设100多平方公里的平地,以便开发商能够在兰州郊区建设一座新城市。

同样在2012年,湖北省十堰市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山地砍伐运动,声称已投资1000亿元修建15万亩平地。

据当地*称,主要原因是该市缺乏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如果土地不能平整,大量汽车企业就不能用地。

2013年4月,湖北神农架机场开工建设,海拔2580米。根据国家民航总局的规定,海拔2438米以上的机场为高原机场。为了建造这个“中国最美丽的生态机场”,机场的建造者已经夷平了5座山峰,填满了数百个洞穴。2014年5月,机场正式通车。

虽然各行各业对大城市的“削山造城”提出了许多批评,但这一次的舆论似乎特别强烈。

6月初,钱辉、李培岳和博士生吴建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造山造城”工程没有从环境、技术或经济方面得到充分考虑。

李培岳介绍说,像延安这样山多的城市,大多位于相对平坦的山谷中。这些峡谷狭窄的地形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因为世界上没有这样移山的先例,我们没有指导路线。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城市。”李培岳说道。

“比如说,延安是一片淤泥很厚的土地。这种软土在潮湿时会坍塌,从而导致地面沉降和房屋结构倒塌。这种土壤需要很长时间来稳定地基。”李培岳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钱辉和其他人认为,通过移山和转移大量土壤来建造土地就像在地壳上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操作。中国的开山填谷运动可能代价太高,因为它会给土壤分布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并造成污染、土壤侵蚀和洪水。

“城市的发展必须付出代价。在适当的测试显示这些工程在技术上、地质上和环境上可行之前,*应小心推动这些工程。」三位学者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削山填谷”为什么受欢迎

“削山造城”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说,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那就是土地。由于人口多、人口少的基本国情,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的矛盾以及对土地的巨大需求越来越突出。从根本上说,只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结束,这一矛盾就不会真正得到解决。目前,人们能做的就是努力缓解这一矛盾。这是全国各地不断“开山造城”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强化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城市规模的扩张日益受到硬约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土部门提出要划定大城市的空间增长边界,这使得许多城市的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

事实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都位于山地、丘陵或沙漠的边缘,荒原广阔,土地约束不是很强。

与此同时,在制造业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许多城市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了更大的动力来拓展发展空间,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扩张运动。

“从现在开始,房地产开发越来越快,地价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已经划定了耕地红线,所以土地出让不仅昂贵,而且难度极大,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开垦、湖泊开垦和开山的案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授曾宪刚说。

北师大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刘认为,准确测算“削山造城”的主要难点在于量化,即有多少山谷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否可以量化。

“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它,但不清楚它有多有害,所以应该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刘对说道。

在黄顺江看来,挖山填沟或填海造地最重要的是成本太高。一方面,挖土活动必须支付工程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它是为了改造自然景观,它将对自然生态、地形结构和地质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影响,并将不得不付出环境代价。

他认为在工程设计中,人们通常只考虑工程成本和简单的环境成本。这时,由于成本预算低,它通常是有成本效益的。然而,如果考虑到长期使用所产生的生态和环境成本,许多项目可能不具有成本效益。

“在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我们经常看到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其他自然灾害。事实上,大多数灾害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类在以往的相关项目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可能的生态和环境风险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开山、填沟和造地时必须小心。我们必须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考虑是否有必要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如果真的有必要,那么它在经济上和环境上都是有成本效益的。”黄顺江说道。

生态风险日益突出

事实上,学者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这些项目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环境,引发了一些生态危机。

以兰州为例,根据《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2015)》,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1247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6%。同时,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该市有863处潜在地质灾害,667,000人处于危险之中。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就兰州而言,一旦黄土的土质受到人为扰动,其力学结构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坍塌。降水是崩塌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雨季是开山造城的最大考验。

2013年8月,兰州一场约一个半小时的暴雨引发了安宁区北山惠水湾的滑坡和泥石流。这表明学者们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在延安,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削山造城”后,水土流失增加了当地水资源中的泥沙含量,而黄土疏松,在填谷过程中黄土沉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开山造城也给十堰造成了严重的损失。2012年雨季,流经十堰的毛塔河因河道堵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水,致使当地的白朗村成为一个损失惨重的洪灾国家。当地人说十堰,一个位于南水北调源头的山城,一直享有好天气,有超过122条河流和马家河经过。然而,自从山体被挖入地下以来,这些河流已经干涸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

曾宪刚强调,无论“削山造城”采取何种形式或规模,其生态影响都不可忽视。“首先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例如,一些山可能是动物的走廊。如果它们立刻被摧毁,动物就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植物和微生物在某些地方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山是地质运动的突起,削山会对地质构造产生什么影响?此外,这样平坦的土地本身会影响房子的地基吗?

当然,一般来说,在非火山活动区或具有特殊地质构造的地方,地质构造变化的影响目前不是一个大问题。

此外,“削山造城”也可能改变当地的小气候。“例如,如果这里有山,尤其是周围有山的话,肯定会更凉爽。既然你已经打开了山脉,它肯定会影响小气候。”曾宪刚说。

此外,“削山建城”也对水有影响。曾宪纲认为水是云南哈尼梯田的命脉。如果没有水,梯田将被摧毁。因此,必须很好地保护山区水系统。如果水不能通过梯田,梯田将被摧毁,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不复存在。

曾宪刚说:“特别是在有许多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地方,生态相对脆弱。如果附近的山坡和山丘被随意砍掉,影响会更大。”

黄顺江进一步指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处于第二级,地势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高原地表条件非常恶劣,不适合活动。只有少数山地盆地或山谷低地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成为罕见的风水宝地,如四川盆地、汉江流域、关中平原和黄河流域。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度拥挤的人口应该逐步从中西部地区疏散,包括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区盆地或河谷低地的人口,也需要转移到东部平原地区。

他认为,像十堰这样位于汉水流域的城市,最好控制发展规模,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因为它的环境不适合建设大城市。如果我们要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我们不能像东部平原的城市那样向外扩张,否则我们将背上沉重的负担。

另一个例子是兰州,它位于黄河流域,受黄河两岸的山脉保护。此外,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很罕见。

然而,现代兰州人似乎并不关心这一点,他们仍然苦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受到黄河流域的限制。他们一直在努力平整南北两侧的山脉,跳出黄河流域寻求更大的发展。

“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就是这种冲动的体现。要知道,离开黄河流域,兰州周边环境非常恶劣。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建造一座新城市,实际上是将这座城市暴露在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中,阻碍它的发展。”黄顺江强调道。

解决方案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能“开山造城”,城市如何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困境?对此,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黄顺江认为,地方*需要首先转变观念。事实上,诸如开山造城之类的事情的出现,是长期盛行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典型表现。这表明这些城市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城市发展仍然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土地和空间开发秩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对中西部城市十分必要。即使这些城市不受基本农田的限制,它们也应该受到生态红线的限制。

在2013年底**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注意保持村庄的原始风貌,小心砍伐树木,不填湖,减少拆迁房屋。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来说,保持原有的地形,小心地开山,不填沟,砍树是落实**精神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侯景岭表示,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指导迫在眉睫。“城市化不能聚集或分散。城市不能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必须给大自然和地球呼吸的空间和呼吸的空间。”

“我们最初强调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关注人。人口增长后,城市面积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开山造城、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和填湖来确保土地的使用。然而,城市发展的关键概念现在已经变成了生态的。这种想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开山和建设城市,因此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改变。”刘对说道。

专家表示,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

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香港、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城市都是弹丸之地,陆地总面积只有1000平方公里(香港1104平方公里,新加坡714平方公里)。实际建成面积不到300平方公里,但它们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繁华大都市。中西部山区城市应自然适度发展。解决城市发展用地紧张的矛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立体发展城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包括两个方面:建设高空高层建筑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二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一个由多个中小城镇取代单一中心大城市的网状城市体系。

“为了长远利益,地方*必须认真对待这些行动。否则,城市向张之路的扩张将是无止境的,其不利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黄顺江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2014-06-27,第4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