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一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之道

科普小知识2022-10-26 08:47:41
...

■我们的记者陈彬

近日,苏州职业大学副校长陶艺(以下简称苏志达)也有些忙碌。两天之内,他参加了三场签约仪式,并无一例外地担任了主持人--虽然这不是他的"特长",但陶本人也忙得不可开交。

在学校,陶还负责校企合作,这次签约的几个项目都属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项目。难怪他这些天“痛苦而快乐”。

今年是苏州理工大学的“校企合作年”。可以预见,陶在未来将继续如此“快乐”。

很难“零距离”,但可以“非常近”

与陶艺一起忙碌的还有苏志达大学的校长曹玉民。

曹玉民于今年3月出任苏志达总裁。虽然他上学时间不长,但他对高等教育的长期投入使他很快进入角色,并开始思考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方式。

对于思考的结果,曹玉民曾经用一句非常简洁的话表达过:“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办学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2016年被定位为校企合作年,大量合作项目在阵阵掌声中正式落地。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大学,苏志达一直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例如,早在2012年学校开始建设工程训练中心时,就已经提出要吸引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发现著名企业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这些企业把最先进的技术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陶艺还表示,因此,近年来在实践中,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苹果公司、大唐移动等近3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标志被悬挂在该培训中心的合作企业宣传栏上。

「过去,我们在人才培训方面的校企合作,大多局限于邀请企业成立专业委员会,就教学事宜提供意见。虽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学校和企业的结合是有限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现在需要更多的“即插即用”人才陶艺也坦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教育”,不能完全为某个单位的某个岗位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与企业就业要求不能“零距离”相连。然而,如果企业能尽可能深入地参与教学,它们就能尽可能地相互接近。

那么,我们如何让企业参与进来呢?

从“点到点”到“点到点”

在苏志达最近几天接手的合作项目中,有一个必须提到。这是苏州光缆工业大学和苏州光缆工业商会共同创办的。

作为中国四大光缆产业基地之一,苏州拥有近800家光缆和光电通信产业链企业,2015年总产值近2000亿元。然而,工业规模的扩大导致人才短缺。

“光缆行业的企业有大有小,小型企业很难有实力培养人才,只能靠大型企业来帮他培养,这种需求体现在商会里,有所谓的“工业大学”的需求。然而,商会可以建一所大学,但办一所大学却很难,而学院和大学恰恰有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所以学校和商会之间有一种“联姻”。陶也说道。

据苏志达大学党委书记牛介绍,在这场“联姻”中,学校和商会将联合组建一支混合教学团队,共同打造专业的专家库和智库。共同探索和组织培训教材和网络资源建设,创新和实施“郑和国际工匠精英培训计划”,设立助学、助教、助学和国际化专项奖学金,促进双方优质资源的深度共享。

大多数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点对点”接触,学生的出口受到限制。此外,由于同行业的竞争,一些企业甚至不愿意雇用由大学和其他企业联合培养的学生。”陶艺还表示,同行业企业组建的商会不存在这个问题,商会内部不同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促进校企人才的培养。

换句话说,这是从“点到点”到“点到点”的改进。”在采访中,陶也坦言,虽然国内其他学校也与商会有过合作,但苏志达与商会如此有组织、深入的合作“在我的印象中还是未见的”。

在牛看来,这种“工业大学”模式实际上只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整体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首先需要一个载体。因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形成一个小型的教学平台。同时,通过企业学院和工业大学,平台将变得更大更强,企业和企业之间将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将工业企业、研发单位和高等院校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学结合的体系。”牛林雪说。

不积极,但坚定。

除了与光缆行业商会的合作,在过去的两天里,苏珠还与江铃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在江铃汽车共同建设一个华东培训中心。在签署协议的同时,公司的技术支持经理罗琼也带来了一封特别的“邀请函”。这封邀请函将寄给苏志达的四位一线教师。他们将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江铃汽车公司技术培训中心的专业培训。

“这是一个集体训练课程,”罗琼在对话中说。在他们之前与大学的合作中,他们发现许多大学教师对一些企业的具体技术有一些概念,但他们的行动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在这次合作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培训教师。

“这不是“参观”式的“点到为止”,而是真正的专业培训。”罗琼说,这些教师不仅要在企业中经历严格的学习过程,还要接受第三方组织的严格检查。只有通过检查后,他们才能获得等级证书。

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江铃汽车销售公司希望与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的这次合作能够成为江铃校企合作的“旗舰”,成为全国推广的模板。

这正是苏志达最希望看到的。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并不新鲜。然而,许多校企合作往往是肤浅的,难以开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技能能够真正得到提高。”在采访中,牛对这么说。

为此,在一次会议上,他曾提出这样一个校企合作的要求:“不要轰轰烈烈,要坚定不移。”到今天,陶也很清楚地记得这一点。

“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考验我们的基本能力,如学生素质、软硬件条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做一些系统的探索,与企业建立双赢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陶也说道。

例如,不久前,学校和一家房地产公司联合成立了一所"混合所有制"房地产学院,专门培养房地产销售人员。“之所以说‘混合所有制’是因为学院实行校企联合投资、独立核算和收入共享。这一模式在中国也是一个创举。”

“新模式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双方的不断磨合,就像房地产学院的成立一样,但正是随着这种磨合,双方之间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陶艺还说,这是一个增强感情的过程。如果感觉很近,我们的心会在一起,我们的才能训练会是“真实的”。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