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凶猛古鸟类
10月30日,一组中外科学家宣布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鸟类化石。它的细节对于理解古代鸟类的多样性和羽毛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利达、中国科学院梁颖世界石头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主任牛克诚、美国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邹景梅等学者牵头。这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小组科学报告》上。
学者们研究的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地——缅甸北部克钦邦的胡康谷,那里的琥珀大约有1亿年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记录。
新发现的古琥珀鸟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梁颖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梁颖的标本并没有保存很多脚的骨骼,但是鸟脚的轮廓被详细的皮肤记录下来,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代鸟脚的皮肤表面仍然有很多毛发。此外,标本还保存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羽干优势羽毛。
“具体来说,梁颖标本有大而弯曲的爪子,有扁平的爪子,它的横截面形状与现存的树栖鸟类相似,但与陆生鸟类不同。其次,标本的远指骨相对较长,这是树栖鸟类的特征,而陆栖鸟类的近指骨相对较长。”邢利达解释道。
新标本最有趣的地方是它的脚趾非常厚,这与之前在该地区发现的所有鸟类化石不同。外脚趾,即第四个脚趾,有一个横向伸长的脚趾垫,相对于两个内脚趾(第二和第三个脚趾)来说非常厚。长有爪子的强壮脚趾与活着的猛禽相似,这可能表明梁颖标本是一种小型的空中食虫鸟。
古生物学家目前认为,羽轴优势羽是古代鸟类内部信息交流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求偶展示、物种识别和视觉交流。“在我们之前发现的羽轴优势羽附近,没有发现骨骼材料。这次发现的标本是第一个证据,表明羽轴占优势的羽毛可以直接对应于反鸟遗迹。”邹景梅告诉记者。
简而言之,梁颖标本的脚趾比以前在缅甸琥珀中观察到的任何反鸟的脚趾都要宽。这种独特的脚型反映了鸟类捕捉猎物的不同方式。这种类型的脚在当地的化石记录中没有发现,这表明了恐龙时代鸟类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湖港鸟类区系与其他白垩纪动物区系相比具有独特性。
据悉,该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1929-9
上一篇:科学辟谣:真的有“打针西瓜”
下一篇:第二届“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