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大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3年12月8日,第三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大厅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纽约城市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60名师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历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主持了开幕式。
车间场地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教授致开幕词。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教授首先发言。他指出,中国科学不仅应该向前发展,而且应该追溯其历史。目前,北京大学的许多科学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梳理北京大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历史,还原当时重要人物和事件的面貌,不仅有助于对北京大学有更全面、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纠正北京大学只是社会上形成的一所文科学校的片面印象,还可以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史的研究。这需要北京大学历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理科教师以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学校将继续支持这项工作,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并让更多的学术成果出现。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饶毅教授表示,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特别是与传播自然科学史的电视节目的合作,以推广和普及研究成果。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如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结合,以扩大研究的影响和可信度。
吴国盛教授认为,北京大学的科学史不仅是北京大学校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研讨会将持续很长时间,必将产生丰硕的成果和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历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作了总结发言
开幕式后,12位学者在四个环节中做了精彩的报告。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人文研究所张大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江学者马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会议回顾了北京大学科学系发展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再现了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艰辛和成就。我们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尤其是科学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会议以激烈的讨论结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马教授
在大会上拍摄的照片
会议持续了一天,富有成效。会议上精彩的报告调动了每一位与会者的积极性,并就每一份报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所有的参与者都说他们学到了很多,并且深受鼓舞。与前两次会议相比,本次会议在与会者的广度和会议内容的深度上都有所扩大。另一个亮点是,许多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家庭成员和历史见证人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与与会师生进行了现场对话和交流。其中包括张宗业女士、张的女儿、张、张宗遂的妹妹、丁的孙子丁先生、与翁有直接联系的潘云堂先生。
阅读更多
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研讨会聚焦北京大学科学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