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于渌院士:怀念我在物理所的两段经历

科普小知识 2022-10-27 12:02:18
...

鲁愚

1961年,我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物理系,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当时,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李非常开明,非常支持年轻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自旋波共振。李本来想让我和他一起做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当他发现我对超导理论等新兴课题更感兴趣时,他让我组织一个新的研究小组来研究超导理论。

对于一个刚从大学毕业、没有研究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我24岁)。幸运的是,当时研究室里还有几个年轻人,有些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比如莫斯科大学的陈春贤和哈尔科夫大学的郝柏林,他们比我高两个学期(1961年他又去苏联读研究生,1963年回到中国);有些人毕业于国内大学,如复旦大学的陈世钢和北京大学的霍玉平。我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并组织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尽管那时正处于三年的困难时期,肚子还没饱,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活力。每周组织三到四次学术会议,一次为期半天。那时,我们的思想相对解放了。我们敢于触及难题,提出看似“荒谬”的想法。我们互相讨论和批评。这种*讨论的学术氛围让每个人受益匪浅,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回忆。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量子场论被广泛应用于凝聚态理论,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帕丁-库珀-施里弗的超导微观理论是最突出的例子。陈春贤在Borglubov的研究小组工作,是我们研究量子多体理论的带头人。当时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从多体形式理论,包括格林函数方法、输运过程理论和趋势平衡问题,到凝聚态物理的具体应用,包括超导、铁磁现象和共振弛豫过程。

我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并在边工作边学习中迈出了超导研究的第一步。研究杂质对超导体性能的影响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安德森等人都参与了其中,但他们只是用微扰理论来分析杂质散射的影响。出于好奇,我当时做了一个“大练习”。我用广义正则变换近似对角化了含有磁性杂质的超导体的哈密顿量,发现在能隙中会产生束缚态。经过小组中同事的讨论,我觉得没有错,于是把它发给了《物理杂志》。我在1963年提交,并在1965年出版。直到后来才知道,日本的柴犬和苏联的俄罗斯分别在1968年和1969年发表了类似的作品。因为这种束缚态非常接近能隙边缘,实验检验很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才在隧道光谱中定性地观察到它。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实验定量检测。高温超导体的能隙具有d波对称性,有节点,对杂质散射更敏感。这项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引起了一些关注。

我能够做这个“大练习”,这与当时物理研究所宽松的研究氛围密切相关。当时的“五人小组”,除了陈春贤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很遗憾他已经去世)外,其他四人都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然而,好时光不会持续太久,自1965年以来,研究工作一直受到极大干扰。然而,即使在十年的“*”期间,也有“重复”和“复苏”。我们利用“局部小气候”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杨振宁于1971年首次访问中国,此后几乎每年都来中国。1972年*总理会见时,周培源先生在场。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得到周总理的批准。周培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解释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受此启发,我们觉得应该从“面向应用”的问题,如天线计算和计算机应用推广,转向“基本”问题。通过浏览国际期刊,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我们“反叛”的年代,国际物理学界对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研究取得了快速进展。除了诚实地补课,没有别的办法。我们组织了一次讨论课,分别阅读重要文件。在小组里,我们认真地交谈,课堂讲稿堆得超过一英尺。

那时,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方面,我们“咀嚼”了威尔逊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两篇长文章,另一方面,我们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独立地推导了其他人的一些结果。核心问题是计算连续相变的临界指数,即找出各种热力学量在临界点的奇异行为。我们密切关注高阶效应的计算,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把临界指数的计算推到了e的三阶,然后我们看到了E. Brezin等人在《物理快报》上发表的相同结果,当然我们很抱歉,但是我们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计算的正确性已经得到了验证。1973年底,我们将这篇文章提交给了《物理学杂志》,该杂志直到1975年才出版。甚至没有英文摘要。

“*”期间,我们利用物理研究所的“局部小气候”研究成果,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75年,美国物理学会组织了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其成员包括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如巴丁、施里弗和布隆伯格。他们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并在日本召开了一次预备会议,以进一步了解“*”期间中国物理学的真正发展。

他们在物理研究所举办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研讨会。我们介绍了研究结果,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在官方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1977年郝柏林访问法国时,他看到了布里津,并给他看了我们1975年发表在《物理杂志》上的文章。他惊讶地发现,几乎与世界隔绝的中国仍能取得与他们相同的研究成果。

从那以后,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今天。1978年,我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索尔维会议,讨论与相变有关的问题,并接触了该领域的许多重要科学家。从1979年到1981年,我在哈佛和圣巴巴拉做访问学者。1986年后,我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工作。所有这些都与当时物理研究所完成的工作密切相关。

回顾这两个过去的事件,我对当时研究所良好的研究氛围充满了怀旧之情。我对当时的*,特别是像这样的革命前辈,像石这样的科学前辈,像孟这样带领青年带头的*,以及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文化副刊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日报》(第7版窗口,201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