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从抢蛋糕到做蛋糕 我国卫星遥感向商业化迈进

科普小知识2022-10-27 21:52:46
...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最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一直在同步运行。数据应用也从依赖进口转向自力更生,然后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今,遥感在中国的商业市场上蓬勃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在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018年10月至11月,*和四川边境发生两次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已经发射了多颗地面观测卫星,如高芬系列卫星和资源02C卫星,利用数十幅高清卫星图像为灾害应急反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起步比美国和欧洲晚了大约十年。197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可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利用这一技术成功发射了两颗国土资源调查卫星,初步满足了卫星遥感信息的需求。

当时,卫星上装有一个胶片照相机,数据无法下载,因此卫星在飞行了半个多月后不得不带着胶片返回地面。由于数据量和观测能力有限,这些遥感数据只能用于特定目标的小规模观测,不能满足民用需求。

随着能够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行长距离传输的CCD摄像机的出现,卫星遥感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中国于1999年发射的CBERS-01卫星首次用于遥感卫星。传输型数字遥感卫星取代了返回型遥感卫星,极大地拓宽了遥感的应用领域,成为其民用化的标志徐文说道。

上世纪末,中国的遥感产业逐步建立起来。然而,多年来,所有单位都从外国公司购买遥感数据,特别是在2007年进行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时,*采购数据非常庞大。

虽然我国当时有自己的卫星遥感数据源,但数据质量与国外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数据供应量不能满足平民人口的需求。2008年,中国建立了以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为主体的陆地卫星集中处理和广域分布系统。然而,分辨率主要是中低分辨率,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

“卫星数量不够,不可能持续供应,分辨率也不成熟,因此当时国内遥感数据只能被用户用作辅助手段,如果有用的话,无论有没有预期,都可以使用。”徐文说道。

这引起了全国的注意。2010年,中国启动了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重大项目,其中2014年启动的高芬二号在国内遥感卫星中首次达到亚米分辨率。目前,在轨共有6颗高等级卫星。

随着一批高性能遥感卫星的应用,国内的遥感卫星数据已经得到用户的认可,特别是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已经从几乎为零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徐文表示,目前中国中低分辨率数据基本自给,高分辨率数据约占国内市场的85%,进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然而,他认为,为了使中国的卫星遥感产业真正起飞,它需要改革其*和机制,并继续走向商业化。

“早期的卫星遥感主要是基于公益服务。它不太重视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也缺乏创新的动力。它几乎为用户提供了他们需要的一切。商业化后,机制完全不同。除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它还积极探索数据的商业价值,拓展市场。”徐文说道。

据统计,2017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将达到2600亿美元,遥感占不到1%,商业化程度仍处于培育阶段。徐文说,遥感卫星主要基于图像信息,需要很高的传输带宽。为了实现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监测,需要有足够的卫星。这两方面带来的高成本制约了商业遥感的发展。但是,他认为,随着微型卫星技术以及信息、光电等技术的发展,在高时空分辨率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的遥感卫星组网已经不远了。

中国的商业遥感已经采取了措施。2015年,中国首个商用遥感星座“吉林1号”将发射首颗卫星。该项目计划到2030年建成138个卫星网络,届时它将有能力在10分钟内重访世界任何地方。2018年初,高静一号四星网络形成了中国首个分辨率为0.5米的商用遥感星座,使国内商用遥感数据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随着卫星遥感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我们可以携手分担成本,创造新的市场应用。”徐文说:“人们过去常常抢蛋糕。我们将来会一起做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