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杂谈:“学术黑中介”该管管了

科普小知识2022-10-28 12:05:55
...

不久前,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宣布一次性取消107篇来自中国的科研论文。这不是中国科技界第一次受到集体羞辱。事实上,近年来类似事件接连发生。仅在2015年,中国作者的117篇论文就先后被英国现代生物学、斯普林格、爱思唯尔和《自然》等四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取消。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可耻的退稿事件中,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第三方服务组织。

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母语不是英语的科研人员提供正常的“语言润色”服务,并为投稿期刊提供建议。国外也有这种做法,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中国的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打着“语言擦亮”的幌子,代表作者“修改”甚至撰写论文,代表作者提交论文,伪造论文审稿人的电子邮件地址,提供虚假的同行评议意见等。欺骗期刊编辑,获取不正当利益。

例如,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28篇与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的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所有这些论文都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交的,其中近一半与第三方机构上海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直接或间接相关

还有一些第三方组织已经公开开始了报纸销售业务。这些组织骚扰那些想通过手机短信和其他方式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与“感兴趣的当事人”签订买卖论文的合同,然后为他们寻找“枪手”,或者改变修改后的文章使之看起来不同。这些机构收取的“服务费”非常昂贵,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不难看出,这些第三方组织忽视了科研诚信的基本原则,是真正的“学术黑代理”。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这是一个真正的骗局,应该受到严惩。

早在2009年,就有学者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票据交易市场的“产值”已经达到10亿元。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那些“学术黑特工”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仍然很受欢迎。

通过对近年来集体撤诉事件的分析,不难发现“学术黑中介”已经成为日益猖獗的票据欺诈的帮凶,甚至在许多案件中扮演了“主犯”的角色。他们的行为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在打击论文造假的斗争中,一方面,作者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同时,不应该允许“学术黑中介”为所欲为,继续牟利。打击“学术黑中介”需要科技、教育、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本次曝光、本次罚款的曝光、本次关闭的关闭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即使目前“没有法律依据”,也应该尽快立法。不应该让中国的科技界兴风作浪,败坏他们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