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认识它们,却只来得及说再见

科普小知识2022-10-28 19:31:09
...

寻找野生日本大鲵平均需要1.2小时,寻找美国大鲵平均需要2.2小时。

然而,平均需要4个月才能找到一只野生的中国大鲵。

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应该不难找到。然而,当代生物学今天刚刚发表了一篇论文: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花了4年时间在97个县寻找可能的栖息地,并在4个县发现了24只野生巨型蝾螈。这些河流周围1000米范围内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地居民最后一次看到娃娃鱼的平均时间是19年前。

这甚至不是今天最糟糕的消息。在同时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根据20年积累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大鲵的遗传组成,发现不同地区的大鲵实际上差异很大。如果其他两栖动物的状态是相同的,中国大鲵应该被分成至少5个不同的物种,甚至多达8个。

这意味着我们保护大鲵的核心行动之一——大鲵的野生繁殖——已经摧毁了它。

娃娃鱼哭得像个孩子,因此得名娃娃鱼。人们一度认为这种声音不吉利,不想杀死它们,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它变成了一种罕见的游戏。该法规禁止出售野生和第一代大鲵,但第二代大鲵可以合法上市,大鲵养殖场在各地纷纷出现。这条2公斤重的大鲵曾经以1万元的高价出售。*还鼓励在农场里放生巨型蝾螈,并给予补偿。这难道不是保护野生个体、满足市场需求和释放互补种群的完美模式吗?

只有几个小问题。

首先,在饲养的所有巨型蝾螈中,只有3%卖给了餐馆,其余的绝大部分卖给了新的农场,这些农场一层一层地传下去。对巨型蝾螈的市场需求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大,这基本上是一个庞氏骗局模式,不可持续。事实上,几年前大鲵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跌。

第二,培育巨型蝾螈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即使价格下降,偷猎仍然可以获利。没有可靠的方法阻止野生巨型蝾螈进入市场。在这次调查中,研究人员在24个地区发现了陷阱、鱼钩、电击和中毒的痕迹,其中许多甚至直接在保护区。

第三,野生大鲵不符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没有进行基因分析,没有检查病原体,甚至缺乏存活率和种群评估。

现在我们可以添加第四个:野生物种和本地物种可能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一个濒危物种的发现实际上应该被分成许多物种,这已经够糟糕的了,这意味着原本足够大的群体可能不够大,而原本认为暂时安全的手段实际上是不安全的。然而,中国大鲵正面临一个更为严峻的形势,因为它被人工放生了。农业的多样性注定不如野生的多样性。全国农场中近80%的个体来自所谓的陕西物种,而自2008年以来,农场中至少有72,000条巨型蝾螈被放生。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大鲵还活着,也足以淹没已经濒临灭绝的大鲵种群。事实上,这次发现的24只巨型蝾螈中的大多数可能是野生的或者是从农场逃出来的。如果不是过去20年数据和样本的积累,恐怕没有人会知道中国巨型蝾螈的真实面目。

然而,中国不同分支的巨型蝾螈分别在野外进化了471025万年。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让它们适应全国不同的环境,但不足以让它们建立完全的生殖隔离。换句话说,外来基因的涌入,不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还可能给本地大鲵的剩余后代带来麻烦。

因此,论文的标题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将很快在野外灭绝”。

大鲵属于最古老的蝠鲼类之一,在1 . 7亿年前与其他种类分开,当时地球上甚至没有鸟鸣声和花香。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群体像所有其他群体一样,经历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再生。现在我们应该见证五个新物种的诞生-

但是现在,也许只有在说再见的时候。

*上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