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位置服务:解决定位“最后一百米”
定位和导航平台
■高雅丽,本报见习记者
2015年,计算研究所刘俊发博士成立中科金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室内定位产品。
对于一个方向感差的“道路狂人”,他经常发现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或展厅里,他会在几步之外迷路。如何让他们“找到北方”,解决室内定位“最后100米”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应对市场上的这种“差距”,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2015年,研究所刘俊发博士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鼓励系统内科研人员创业,成立了专注于室内定位产品的中科金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子午快车”提升室内定位服务质量
早在2004年,刘俊发的团队就开始制作无线定位的相关论文。2010年,国内第一篇关于无线定位的综述文章——《基于无线的室内定位方法和系统》发表。十多年来,刘俊发一直专注于无线定位研究,发表了100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申请了10多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
刘俊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由于技术的深厚积累和支持,公司成立后,仅用一年多时间,我们就迅速完成了室内定位技术从科研成果向工业应用的平稳转型。”
现在,该团队已经开发并推出了“子午线快递”定位服务云平台。结合过去五年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该平台通过标准定位引擎接口为商业开发商、无线运营商、智能商户、智能社区、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稳定的性能、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室内定位服务。现在,这个在线平台已经为数百家商场、公园和其他地方提供了定位服务。
刘俊发表示:“子午线快递可视化平台集成了多种位置数据可视化分析模块,可以快速组合和扩展应用,满足各行业企业管理面临的位置管理需求。”
对于目前常用的定位系统,100米内无法实现精确定位,而公司基于无线网络的终端侧定位系统实现了一般场所平均定位误差3 ~ 5米、定位延迟小于2秒的目标。
“现在我们可以与万达广场和安百里集团的商店合作,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准确定位商店和寻找停车位。”刘军说。
该团队的其他基于无线和蓝牙的相对定位系统,可以根据手机终端用户的相互感知需求,计算出无线或蓝牙信号所在位置的手机终端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可广泛应用于近场社交和信息推送场景。
经过不断发展,公司的技术已应用于展览、车站和旅游。“例如,我们已经建立了五个智能站,还有60多个智能站正在规划中。北京西站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个室内定位系统。乘客可以实时检查交通流量、获取位置信息并找到相对优化的路线。”
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
“我们团队的产品基本能够满足现代智能城市人们对智能购物、智能汽车搜索、智能旅游、近场社交和人员监管以及安全预警的需求。”刘俊发表示,市场需求也是促使他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浪潮的原因之一。
优秀的产品技术水平是团队的优势,但不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成为团队不可避免的问题。“一开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即如果我们需要,我们肯定可以卖掉它,但残酷的市场给了我们一个教训。”
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刘俊发的团队花了半年多时间打磨产品,花了半年多时间探索商业模式。“当时,有一段时期的混乱。我们做了大量的功能演示,并不断见到投资者和寻找客户。压力非常大。”刘俊发坦白了。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产品模型和运营模型,并制定了业务战略。刘俊发表示:“应用将面临低装机容量的局面,所以我们现在重点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上嵌入定位功能。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2B”模式,为商店自己的客户增加功能,或者与一些为用户提供社交网络和广告推广服务的初创公司合作。”
寻找合适的经营模式,公司的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刘俊发也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全国只有2000到3000家商店,但全国有1000万家中小型商店。这非常大,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他说。
于是,公司设计的“海底针”产品应运而生。根据目前新的零售趋势,该产品使用大数据和室内定位技术,使商店对顾客有更深入的了解。
“事实上,这通常被称为‘用户肖像’,”刘俊发解释道。“通过技术,可以统计商店的客流和客流趋势,了解用户偏好,并使商家实现准确的营销。”
刘俊发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海底针”的功能。该界面显示清华附近一家地铁商店的实时客流。“商店可以看到顾客使用什么品牌的手机,以及他们到达的次数。黄色部分代表顾客在商店停留超过三分钟,白色部分代表停留不到三分钟,然后顾客的购物频率和他们进入商店的次数可以被进一步看到。”他进一步解释道。
此外,该团队还设想为产品添加更多服务。“我们还想为客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比如考虑增加门店的折扣信息,在后期推出新产品,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率。”刘俊发说道。
创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作为第一批响应国务院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的人士,发表示,“压力仍然很大”。在他看来,“创业是另一个主题。一个人必须有足够好的心态去学习和体验这个成长的过程。”
中国科技集团公司80%以上的技术人员,95%以上的员工是硕士或博士学位,都有很强的“科研”基因,这使得一家初创科技企业在次年获得国内定位奖——“2016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一等奖”。
他说:“创业是一个培养团队的过程,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不得不承认,一些科研机构的企业家一开始有点迂腐,只认可技术。然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方向,做好思想准备,直到找到合适的模式。”
创业后,刘俊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过去常常做科学研究,做项目,带学生,偶尔接送孩子。现在我在公司里到处都是。加班是常有的事。我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公司的经济压力、产品收入压力、家庭压力等等,但我仍然坚持尝试一下。”刘军开了个玩笑。
“我希望我公司的产品能被数亿人使用。”在谈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时,他充满信心:“我们仍然需要把握市场,考虑用户的需求,打磨新产品,努力将多年前的“海底针”产品落地,将公司的发展带入新的领域,努力争取成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公司!”
《中国科学日报》(第六版,2017年10月16日)
阅读更多
中国科学院创业公司瞄准“最后100米精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