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访谈:用好基因编辑这把“剪刀”

科普小知识2022-10-30 13:22:28
...

■我们的记者李

主题:基因编辑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基因编辑几乎“收缩”了医学热点,像风暴一样席卷了几乎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如细菌、酵母、动植物,甚至人类胚胎。公众不仅对基因编辑在疾病治疗中的强大功能感到惊讶,还对指向人类胚胎的“剪刀”感到担忧。基因编辑能否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是其伦理争议中最热门的话题。

采访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霖

夏庆友,CPPCC国家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授

争论中的“热点”

中国科学新闻:为什么基因编辑如此受欢迎?

李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性能更好的产品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例如,在作物领域,CRISPR基因编辑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改变基因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创造诸如抗病性和耐旱性等特征。它在疾病治疗,尤其是精密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使更多的人获得健康成为可能。

贺林:基因编辑在时间、成本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整体优势。这项技术可以通过编辑基因组DNA序列来改变人类的遗传特征,并解决许多疾病问题。以前,编辑人类细胞DNA中的特定位点并不容易,但是CRISPR,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编辑感兴趣的基因,并且可以成为实验室中的一种通用技术。

夏庆友:基因编辑是本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它使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走上了快车道,并已在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医药和农业。

《中国科学新闻》:基因编辑一出现,争议就不断。为什么?

李林: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创造或进步都带来许多好处,但也有风险。应该努力寻找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法,而不是拒绝具有突出价值的新技术。

贺林: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伦理问题、权利冲突和社会公平上。应用于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是争论的焦点。

正视应用中的风险

中国科学新闻:如何正确面对“手术刀”切割基因能指向人类胚胎的伦理道德问题?

贺林:目前,科学界一致认为应该允许对胚胎进行研究,但用于研究的胚胎应该留在实验室,在分化成神经系统之前就被销毁,不能用于诱导怀孕。我认为在制造转基因婴儿时可以考虑部分开放,其目的主要是减少出生缺陷。当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操作时,研究人员应该接受社会和法律的监督。

李林:基因编辑能否指向人类胚胎,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考虑:技术安全、编辑人类生殖细胞的社会后果和人体增强。目前,基因编辑的准确性还没有达到临床应用可接受的水平,特别是由于靶效应缺失而导致的意外突变问题,可能会带来不可控制的后果。很难对基因编辑引起的遗传结构变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后果给出有效的预测。

我们的相关政策鼓励为治疗目的进行基因编辑,但这种基因编辑和旨在改善人类遗传特征的基因修饰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如果前者被接受,就很难避免后者,这将直接导致通过基因改良来增强人体的伦理争议。

夏庆友:我不是医学专家,但我大体上同意并遵守国际生命科学的普遍伦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等重要。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使用新技术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如人口、健康、食品、能源、资源和环境等。另一方面,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对人类的发展趋势非常谨慎。

中国科学新闻:基因编辑存在哪些风险?

何林:除了备受争议的伦理问题、权利冲突和社会公平问题之外,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失靶效应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额外遗传变化,从而造成未知的损害。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具有极高的风险,如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基因迁移到其他物种的可能性等。

李林:在基因编辑技术被安全有效地用于修复人类基因之前,CRISPR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修复细胞如何有效存活、靶缺失引起的癌症风险、CRISPR在修饰基因序列中的局限性以及控制修饰细胞数量的困难。

加快认真推进研究

《中国科学报》:如何把握基因编辑的推广度?

夏庆友:任何技术都是多方面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我们不能因为风险而停止研究,也不能因为暂时的需要而忽视长期风险。就基因编辑技术而言,我们的战略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强和加快基础研究,鼓励谨慎可靠的推广和应用。

中国科学新闻:如何将基因编辑推向正轨?

何林:目前的核心是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归属,完善风险防范和评估体系,严格伦理*,有计划地规划一些课题进行试点,避免无序和不规范。

李林: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人际关系的底线。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家和科学界肩负着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保障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社会责任。他们必须坚决抵制“克隆人”和“改善人类”等意识形态趋势,以维护所有人固有的平等和尊严。

其次,要积极探索、开拓进取,抓住基因编辑技术的机遇,深入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根据两害取其轻的原则,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开展生殖细胞的基因干预研究。

最后,我们应该提高我国在基因编辑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伦理规则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

简而言之,无论科学发展到什么阶段,它总是一把“双刃剑”。最重要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合理利用颠覆性技术。

《中国科学日报》(第四版,两会,2017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