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生源锐减 存“基因缺陷”
民办高校在北京站门前招生。信息图片
八月,北京热浪滚滚。就像这个季节一样,民办高校迎来了一个招生的黄金季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北京的民办高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学生“冬天”。以职业技术培训和高等自学考试资助为主要特征的非学术性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甚至面临着招生难的局面。
根据教育部日前发布的《2012年国家教育发展统计公报》,目前我国有707所民办高等学校获得了国家认可的学历,另一部分没有纳入国家学历教育体系,即823所民办高等学校无法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占民办高等学校的一半以上。
然而,如此大的一群学校长期遭受资金和学生的短缺。今年的招生困境反映了这些学校发展的真正困境。自2003年颁布和实施《私立教育促进法》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年。如何解决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多重问题,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民办学校面前的一个考验性问题。
学生人数的急剧下降反映了艰苦的生活条件。
八月中旬,拥挤的北京西站不时被穿着印有“北京民族大学”和“北京明远大学”字样的t恤的人打断。"忙了一天才拿到20英镑左右。"北京一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姜敏摇摇头,告诉记者。北京昌平区一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没有安排公共汽车接送。”这些话背后隐藏着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无奈。据了解,这所学校有8个系和学院,今年招收的学生只有100多名。
据记者调查,这种情况在北京60多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延庆的学校规模已经从前几年的一万多所下降到现在的一千多所。由于学生人数急剧下降,房山的一所大学关闭了一半的建筑。该大学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生越来越少,就不需要这么多建筑,组织活动也不受欢迎。”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作为一所私立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发起了“免费学习行动”,并计划从2012年起每年招收500至1000名优秀贫困学生。在过去的两年里,尽管入学人数从去年的56人增加到今年的近200人,但仍远远低于预期人数。
在私立教育发达的上海,这类学校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与近年来上海教育年度报告相比,2008年上海有25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四年后这一数字变成了234所。2008年,全国此类学校的注册学生总数为920,200人,但四年后降至828,200人,减少了近100,000人。
学生人数的减少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外部因素,如适龄人口的自然基数下降和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之外,伴随私立非学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甚至更为重要。
固有的“遗传缺陷”
对于私立非学术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教师短缺和缺乏固定的学校场地都是妨碍学校发展的先天“遗传缺陷”。
首先,老师。教师一直是困扰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并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在记者走访的北京郊区的许多非学术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中,都雇用了兼职和全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北京不同学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而专职教师是由学校独立招聘的专职教师。在这些教师中,兼职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但从现实反馈来看,聘用的兼职教师往往因管理不方便而队伍不稳定。
以中国信息大学为例,一些兼职教师经常迟到早退。个别老师在期末考试中也给了每个班级80分,让学校领导束手无策,不得不努力培养自己的专职老师。然而,专职教师也有缺点。他们大多数是新毕业的学生。他们在专业领域没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缺乏实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开始招聘具有5-8年行业工作经验的一线人员担任各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年轻的专职教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当然,教师的困难与非学历教育的性质有关。学校招聘的大部分教师不能参与职称评定,这些现实问题也制约了非学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址是困扰私立非学术高等教育机构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北京的一些民办非学历学校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出租土地,另一些学校干脆“借地”在一些大学校园里经营,并租几栋楼成为一所学校。非固定的学校位置允许一些学校频繁地改变它们的位置,其中一些在10年内已经移动了4次,平均每两年不止一次。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教职员工的不安全感和微弱的归属感。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改善这一困境,北京东方大学于2008年从海淀迁至朝阳。租期为15年、占地200多亩的租赁土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但租的地方毕竟不是自己的,学校不敢投入太多。”该校常务副校长吴恩学说。
缺乏对身份和方向的认识是妨碍这类学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在北京朝阳区一家购物中心门口随机调查了50名路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受访者中,28名受访者的第一反应是“假大学”,16名受访者认为这是国有大学,只有6名受访者知道这是一所非学术性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由于这些教育机构不能颁发学历和文凭,它们只能提供学校颁发的毕业资格。如果学生想获得国家认可的学术资格,他们必须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其他渠道继续学习。“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学历仍然被大多数人看重,文凭在找工作和升职时往往被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无法提供学历和文凭的教育机构自然无法招收足够的学生。”一些专家指出,尽管这些学校正试图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非学历”仍然是这些学校吸引力不够的主要原因。
各种内在缺陷,加上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虚假招生和教育质量低下,使得这些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在内外部事务上举步维艰。
大浪淘沙中加速自我调整
从民办高等教育30年的历史来看,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公立高等教育的社会供给严重不足,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市场角色应运而生,通过“助学”和“助考”的方式满足了大量年轻人对教育资源的渴求。20世纪90年代初,宽松的政策导致非学术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一些学校还获得了资格,并被纳入国家学术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扩招开始造成生源短缺,这使得非学术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和地*策法规来规范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在经历了20到3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一所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非学术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们深受感动:“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是辉煌的,那时学校很有名,不用担心招生问题!”过去的辉煌与今天注册学生不到300人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已经发展了近30年的私立非学术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惨淡收场。
内部担忧和外部困难与私立非学术高等教育机构密切相关。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伴随着这些问题而来,并在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今天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前几年,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一些学校投入巨资进行宣传和招生工作,却忽视了学校内部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学生危机出现时,他们突然醒悟到学校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当学生人数的急剧下降揭开人口红利的外衣时,教育特点和质量问题变得突出,这已成为每个学校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些专家指出。
专家的观点指向关键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市场为王的今天,一些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在提出宏伟规划目标时,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忽视了现实。在朝阳一所这样的学校向记者展示的学校规划中,“世界100所著名学校之一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在英雄主义高涨的口号下,招生人数不足200人是一个尴尬的现实。也有许多学校在其专业设置中片面复制和移植普通高等教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护理、民航、计算机、新闻、金融等专业。他们盲目追求“大而全”,特征不清,定位不清,没有竞争优势。
为此,一些专家表示,人员数量的减少和其他实际制约因素将迫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努力培养发展内部技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创造自己独特的优势专业。它能否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行业的需求,将决定这类学校的出路。
大浪淘沙。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调整自身,接受市场选择?毫无疑问,*应该释放*机制的活力,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形成相对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然而,民办教育也必须进行反思,消除不合理和不规范的发展选择,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当然,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标题:非学术性私立高等教育,路在何方)
上一篇:护耳泳帽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如何画卡通小鸡出壳:小动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