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告别“看海”:技防更需“智防”

科普小知识2022-10-30 15:55:22
...

“如果我们能搞好智能管网系统,进一步调整城市的智能规划,‘看海’就不会年年重复了。”

■李晨阳,本报见习记者

南京看大海,武汉看大海,北京看大海...最近,几场暴雨在中国所有不同习俗的大城市造成了同样的现象——海浪汹涌澎湃。

然而,网民的幽默和嘲笑掩盖不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看海”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威胁的背后。

我们什么时候能停止“看海”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然而,如何停止“看海”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和城市决策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

新的自然灾害

"城市内涝应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自然灾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教授周宇文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并开始关注城市内涝的灾害效应。

除了城市的发展,气候也在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德仁表示,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也是原城市设计师和建设者始料未及的。在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的暴雨已经超过了历史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城市排水规划规范都没有体现高重现期暴雨灾害的防治。直到2014年,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才提出了城市防涝标准。也就是说,在目前城市防涝工程系统仍然缺失的情况下,每当有暴雨时,城市只能通过非工程应急措施来解决。

周宇文认为,由于世界各地都在试图用旧的规范和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而且对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在“看海模式”下,大城市屡遭失败。

"没有创新,城市内涝问题就无法解决."他说,结构设计必须从上到下进行,以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城市化100年或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排水和防涝设施的工程系统。

灰色还是绿色?

在城市内涝频发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的功能性城市,它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化水,并在需要时释放蓄水并加以利用。

在许多人眼里,“海绵城市”是一个充满绿色的概念,因为它强调优先使用“绿色”措施,如种草沟渠,雨水花园和下沉的绿色空间,而不是传统的“灰色”设施,如管道和泵站组织排水。

然而,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在推广“绿色”手段的同时,“灰色”手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灰色的设施可能不够令人愉快,但它们仍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周宇文表示,发达国家只有在把“灰色”设施建设好之后,才进一步发展“绿色”设施。

“海绵也需要大孔。”周宇文生动地说,这里的“大洞”指的是“灰色”的排水通道。目前,我国仍然缺乏能够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的工程设施,而一些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将道路改造成排水渠道来排放相当一部分城市雨水。

“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能够将雨水输送到下游河流排水工程的设施。”周宇文说:“在现有雨水管网饱和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重视排水渠道的建设。”

此外,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瑞认为,尽管建设海绵城市是合理的,但必须考虑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异。他认为,在一些城市,通过森林公园、人工湖、沟渠等进行监管。有助于消除城市内涝隐患。然而,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海绵城市可能缺乏应有的实际意义。

智慧意味着告别“看海”

除了“海绵城市”,另一个热门词是“智慧城市”。智慧能用来告别“看海”吗?

李德仁认为,可以用数字模型来规划基础设施,例如在排水管网上安装传感器和流量计,然后通过网络中心管理各种收集的数据,以便及时获得关于问题的反馈。例如,一旦管道在哪个位置被阻塞,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报告数据来快速了解和引导管道。

陈瑞强调,除了设施之外,智能城市中“人”的作用不容忽视。他认为,设施齐全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很高。更重要的问题是,这座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高管是否有能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此外,各相关责任部门还应在联合防御与控制、互联互通、多部门合作等方面进行合作。

“社会角色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首先应该做什么,在每个环节都应该做什么。这正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陈瑞表示,对智慧城市的评价不应该只关注设施,还应该从事件中反映城市的运营效率和智慧。

李德仁说:“如果我们能做好智能管网系统,并进一步调整城市的智能规划,《看海》将不会年复一年地继续上演。”

《中国科学日报》(2015-08-05第四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