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为何要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孟加拉国在自印巴分治后接受巴基斯坦的统治以来,一直都是以“东巴基斯坦”的形象来示人的,但同时也是保守了巴基斯坦的压迫。在这之前,孟加拉国一直都是接受英国人的通知。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实现民族独立,其路途何其坎坷,值得探讨。
▲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英国东印度公司击败了孟加拉的地方王公,由此确立了英国在孟加拉地区两百年的统治
自17世纪以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逐步在南亚地区开疆拓土,初步确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19世纪中期,英国撤销东印度公司建制,改由英国*直接统治,并于内阁增设印度事务大臣。
英国的殖民深刻影响了南亚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使得当地逐渐走向现代化。但20世纪以来,随着一战和二战的相继爆发,老牌殖民帝国——大英帝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世界各地均逐渐失去了其影响力。
各殖民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摇摇欲坠,大有解体之势。这让接受殖民统治的孟加拉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
英国殖民*为了规避大规模民族冲突,在统计当地人口时并没有设置民族选项。与此同时,随着反殖民独立运动的愈演愈烈,独立运动内部的宗教冲突也凸显出来。
要知道,在南亚次大陆,宗教属性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在生活无处不在,因此在当地宗教社群是比民族更为容易区分的族群。
带领英属印度走向独立的印度国父——圣雄甘地,虽然幻想构建一个包含印度各民族和各宗教信徒的国家,然而激进的*群体和印度教信徒群体却并不买他的账。
此前,英属印度的*群体为了抵消来自印度教徒的威胁,迫不得已联起手来,以宗教为纽带,紧密团结在一起。1906年,代表英属印度*群体利益的政党——“全印*联盟”正式成立。1940年,日后被尊为巴基斯坦国父的真纳提出了“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设想,希望分别以印度教信徒和*为基础构建两个不同的宗教国家。甘地居中调和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其本人也被激进的印度教徒所刺杀。
▲真纳(左)和甘地(右),但甘地居中调和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其本人也被激进的印度教徒所刺杀
而英国人也不甘心就此将经营两百余年的印度拱手相让给自己昔日的臣属,也计划给印度独立运动制造分裂,以真纳“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理论为核心的《蒙巴顿方案》就此出炉。英属印度的*群体强烈拥护这个让*群体独立建国的方案,尽管遭到了独立运动领导核心——国大党的强烈*,但英国人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仍然执意要求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引发的严重宗教冲突:印度教徒地区的*逃跑至*地区,而*地区的印度教徒则纷纷逃跑到印度教徒地区
1947年8月中旬,英国人主导下的英属印度正式分治,分别成立了两个以印度教和*为主体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
当时的孟加拉地区,正好是英属印度*群体的聚居地之一。面对疆域辽阔的印度以及人口众多的印度教徒,生活在印度东南部的*要想横跨一千多公里移民到大陆的另一侧,无疑是十分冒险的举动。因此带着人民和土地投靠同为兄弟的巴基斯坦,对那群*群体来说是最理智的举动,这也是当时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大部分的原因,而孟加拉也成为巴基斯坦孤悬海外的飞地。
▲印巴分治,其中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原为一个国家
印度人认为印巴分治的政策严重损害了印度灿烂文明的历史统一性,认为巴基斯坦难以在未来立足。于是印度在独立之后,一直积极寻求机会吞并巴基斯坦,重现南亚次大陆的统一。
英国人在给予英属印度独立的同时,还允许当地大大小小的土邦*选择加入哪个国家。但有些土邦统治者与其臣民却分属不同宗教,就加入哪个国家爆发军事冲突后,印巴两国进一步加深了双方隔阂。尤其是两国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宗教矛盾更为严重。
该地王公信仰印度教因而想加入印度,但领地内的广大百姓却信仰*,希冀并入巴基斯坦。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以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形式进行了“争辩”,最后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才暂时休战。但两国却也因此造成了至今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当地时有冲突爆发。
▲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和*徒的分布(粉色是印度教,绿色是*,黄色是佛教
二、东、西巴基斯坦的分裂虽说东、巴基斯坦同属*群体,然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差异之大,也丝毫不亚于南亚*和印度教徒群体之间的差异,此矛盾频发。因此,划入巴基斯坦的这部分孟加拉地区,在独立以后却也并没有和占主导地位的西巴基斯坦紧密联系在一起。
▲分裂之前的巴基斯坦
从地理角度来看,天然的地理因素是影响了西巴和东巴的统一。此前印巴分治方案中,孟加拉地区却并没有完全划入巴基斯坦统治,还有一部分划给了印度,这样一来,就大为压缩了巴属孟加拉地区的空间,如果巴基斯坦定都于东部飞地,没有战略纵深,极易受到印度的侵略而亡国。
▲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
相反,西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濒临海湾,且有铁路网与肥沃的印度河谷相连,而被选择为独立国家首都。当时原居住在北印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多选择在分治后移民西巴,不少内陆*银行也选择向西迁移,这也是西巴基斯坦人一直在国内占据领导地位的缘由。
东巴基斯坦面积不过西巴基斯坦的五分之一多,然而全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却居住在国家首都的另一侧飞地,这使得位于西巴基斯坦的**难以将行政影响力投射到遥远的一千六百多公里外。
▲孟加拉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域,因此当地文化习俗也更偏向隔壁的印度教文化
另一方面,东巴基斯坦所在的孟加拉地区,地理环境与西巴基斯坦迥异。西巴基斯坦气候干燥,山地遍布,饮食、服饰等文化也更偏向西亚和中亚,两地的差异使得巴基斯坦独立领袖们也难以单凭*这个社群概念为基础,构建为统一的国家。
▲与乌尔都语受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相比,孟加拉语更多收到了梵语和印地语的影响
为了维系国家的统一,西巴人主导的巴基斯坦**在独立之初就宣布以乌尔都语为国家官方语言。然而乌尔都语在当时的巴基斯坦国内并不占优势地位,忽视了几千万以孟加拉语为母语的国民的感受。
而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差异十分之大,以孟加拉语为母语者学习乌尔都语极具困难。强力的语言政策适得其反,不但没有促进国家的统一,反而进一步唤醒了东巴基斯坦人民的独立意识。
▲著名的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便是以孟加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这对以孟加拉语为母语的东巴基斯坦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自豪象征
经济上,西巴基斯坦也一直压迫着东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影响下,巴基斯坦选择优先投资适合发展工业的西巴。西巴不但得到了更多的国家计划预算,而且不少中大型工程也都在西巴落地,导致人口占多数的东巴基建长期得不到满足。除了基建预算和工业投资分配不合理外,在其它经济领域,西巴也因是其首都所在地而获得了更多优势。
三、孟加拉国独立运动巴基斯坦*在国家政策上日复一日的偏向性,越来越导致东巴人民的不满,东巴民众*运动因此也时有发生。因不满巴国*独尊乌尔都语的语言政策,东巴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语言运动,要求确立孟加拉语的国语地位。尽管巴基斯坦*一度镇压,但随着真纳等人的逝世,孟加拉语在东巴的地位变得逐渐不可撼动,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
东巴基斯坦人民为了争取自治,也先后成立了多个政党进行运作,尤其是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在1954年东巴的地方大选中声名鹊起,让东巴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1970年底的巴基斯坦一人一票制全国大选中,人民联盟更是获得了过半席位,有权组建下一任内阁。但这次大选是,人民联盟所获得的票数都在东巴,在西巴却未获得一票。其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西巴的人民党获得票数与人民联盟刚好相反,票数都在西巴,东巴却未获得一票。这样的选举结果,似乎昭示着东巴和西巴之间不可避免的分裂事实。
▲希望东巴高度自治的穆吉布。1970年的大选结果,让穆吉布看到了愿望实现的机会
这次大选虽然让人民联盟的*穆吉布获得了领导全国的可能性,但当时的*仍然由军方所掌。控但军方和反对党领袖均不同意穆吉布那种损害**集权的行为,因此三方多次展开谈判,但却一直没有谈妥,而穆吉布也不断提出更多要求。虽然当时巴基斯坦*允许给予东巴一定的自治,但无法忍受东巴人完全掌握国家大权,最终谈判破裂。
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逮捕了穆吉布为首的不少人民联盟成员,同时在东巴首府达卡进行血腥镇压。而穆吉布在被逮捕之前早就把自己草拟的独立宣言送出,并在第二天正式公告全国。巴基斯坦东巴和西巴至此才正式分道扬镳。
▲巴基斯坦向孟印联军投降
印度对巴基斯坦内讧自然是喜闻乐见,为了削弱西巴的实力,印度*选择了支持孟加拉国的独立运动,与此同时,来自东巴的数百万难民前赴后继地涌入印度国内,给印度*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尤其是西孟加拉邦,当地人民和来自东巴的难民发生了严重冲突。就算印度想不插手这件事,也是不可能的了。
经过充分准备的印度,在苏联支持下,选择于当年年底对巴基斯坦宣战,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爆发。结果仅用两周便打败了孤立无援东巴境内的巴基斯坦军队,让孟加拉国获得了独立解放。
孟加拉地区的分裂与孟加拉国独立,其实也是以印度教为代表的印度和以*为代表的巴基斯坦在背后角力的结果。
▲1970年后印(绿)巴(蓝)孟(紫)三国人均GDP曲线
独立之后的孟加拉国虽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经济改善,但孟加拉国至今仍有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被列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压力也逐渐增大。孟加拉国也面临着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危机,如何走向繁荣,对该国来说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