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加分三招
目录:
第一章:心理健康也需要“营养素”
第二章:疑病性人格的特点
第三章:觉知欲望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单纯的身体健康不叫做健康,那最多只能是亚健康。如何让自己的心理更加的健康呢?怎样才能算是健康呢?
心理健康也需要“营养素”
众所周知,人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需要充足而齐全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营养素,缺一不可。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心理健康也离不开"营养素",只不过这些"营养素"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极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不过,它们确实存在,而且每个人也离不开,一旦严重缺乏势必危及人们的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呢?
一是"爱"。
童年时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小伙伴之间的友爱和师生之爱;青年时期的情侣和夫妻之爱显得尤为突出,夫妇之爱会一直持续到晚年;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朋友和亲属的爱更显得重要;人到老年,伴侣和子女的爱是他们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爱不是抽象的,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诸如情爱、眷恋、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自幼丧失母爱的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会显着增多。
二是宣泄和疏导。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儿都想对自己的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宣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或帮助出出好主意。宣泄与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有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使心理矛盾加重,产生心理障碍。
三是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
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不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而且也会产生心理失调,甚至成为一个固执、傲慢、自以为是的人,而这实际是一种心理障碍,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疑病性人格的特点
【l】第五个例子是吃饭。
吃饭是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正常功能,但对于厌食症患者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当时有另外一个人影响你,让你更增加对厌食症的恐惧,吃不下硬吃,心理逆反律就会起作用,结果可能真成厌食症了。
对于内心很多冲突,一定要善于因势利导。采取强勉的方法适得其反甚至极其有害。吃饭睡觉本来是生命的需要,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如果把它当做任务,享受就不成为享受。再当做一个要百般强迫自己完成的任务,那就成了折磨自己的负担了。
【2】第六个例子就是工作。
如果你对待工作采取了刚才几个例子中的错误态度:睡不着硬睡,吃不下硬吃,工作不了硬工作,心理逆反律就会起作用,结果就会像恐高症一样恐惧工作,像厌食症一样厌拒工作,像失眠症一样失去工作的能力。
一定要用顺其自然的方式来消除自己对工作的畏惧。
千万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
【3】第七个例子做爱。
做爱本来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正常需要,甚至是享受。但是,如果把做爱作为一个任务,硬性让你和不喜欢的人做爱,甚至要赶进度超额完成任务,那做爱肯定是天下最大的痛苦,而且可能把你作为男人的功能毁灭了。
阳痿绝大多数是心理问题。
相当一些人一开始只是功能欠佳,然而越怕自己功能不好,就越紧张焦虑;而越紧张焦虑,功能就越不好;功能越不好,越想极力证明自己功能正常;证明不了愈加焦虑,越没功能。一系列强迫症性质的恶性循环,终于把原本只有一些不良苗头的人塑造成了性功能障碍者。
【4】对焦虑症的最后结论:
结论一,焦虑症必然带来疑病症倾向,而疑病在焦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甚大。
结论二,疑病症大多具有强迫性质,具有强迫人格,特别是患有强迫症的人,疑病症尤其严重。
结论三,一切焦虑的本质是冲突。内心冲突是一切焦虑的根源。
【5】神经症特别容易因为四个因素而反复发作:
一是劳累特别是感冒:
二是受挫:
三是工作高目标给自己又添加不堪的压力;
四是对家人的怨恨情绪。
四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容易再一次诱发神经症。
【6】南采斩猫这个禅宗公案可能对有些没深究过禅的读者难领会一些。
一位禅师喜欢找附近村中的儿童玩耍。有一天,禅师和一个儿童游戏斗输赢,输了的要买饼子犒劳对方。禅师说我是一只大公鸡。儿童说我是一条虫子。禅师做出公鸡扑食的样子说,大公鸡吃虫子我赢了。儿童说,我不会飞走吗?结果禅师领着儿童去给对方买饼子吃了。
为什么禅师认输了?因为当我是公鸡、你是虫子彼此争执起来的时候,按照通常的逻辑,一定要斗个你输我赢。鸡啄虫子,虫子也可以跳到鸡冠上去咬公鸡。然而,儿童天真无邪的反应是一飞了之。
这正符合禅的宗旨。
【7】《灯会元》中有一段着名禅师南采的公案。
南泉是寺里的住持,一天发现寺里东堂和西堂两拨儿和尚在争抢一只猫。他当下拿过一把刀来说:“道得即救取猫,道不得即斩却也。”那意思是,你们现在能够道出理来,猫就算被救了。道不出来,我就把猫杀掉。众人不知如何应对,南泉便一刀把猫斩了。南泉的高徒赵州和尚外出归来,南泉将此事告诉他。赵州当时脱了鞋放在头上就往外走。南泉对赵州说:你如果在,猫儿便得救了。
这个禅宗史上着名的公案在一般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
南泉到底要让争猫的东堂西堂和尚“道得”什么?赵州和尚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就往外走,这种应对为什么得到南泉的认可?
两堂和尚争猫,是一种分别之心争执之心,东说东理西说西理。这些理从禅宗看来都是纠缠不休的无理。南泉说“道得”即救取猫,并非让大家道出一个猫归谁的道理来,而是让大家道出禅宗面对这种争执纠缠该有的正确应对来。他的高徒赵州和尚脱下鞋子顶到头上扬长而去,表明对东说东理西说西理的争执根本不予理睬,根本不去分别谁是谁非,而采取超然度外的应对。
赵州和尚脱鞋顶在头上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他也可能不脱鞋拂袖而去,效果也一样。这类即兴动作只表明他对两拨儿和尚不休止的争执不屑—顾的超然。
赵州和尚没有一句言语不假思索做出的这种应对,表明不陷入逻辑分辨的禅的自在洒脱。
这其实是对待许多内心冲突的基本方法。
譬如站在高楼俯瞰,又恐高又想战胜自己的恐高,这两种念头有如两堂和尚争猫彼此在心中较劲。越要证明自己勇敢,使劲儿往下看,内心冲突越激烈。久而久之,强迫症恐怖症就形成了。
不当一回事,离开阳台不看也不想了,就和赵州和尚扬长而去把猫救下一样。
【8】现代人喜欢看禅书,但许多人看了没起多大作用。
有位焦虑症患者去请教禅师。禅师指了指房间里的米袋菜筐说:你帮我把它们挪个地方。那位朋友便把袋子筐子提了起来,问放哪儿?禅师说:你先拿着,我寻地方。寻了好一会儿,那位朋友因为拎重憋得满脸通红。禅师问他重吗?他说重。禅师让他一件件放下。他莫名其妙一件件放下了。禅师问他轻松吗?他说轻松。禅师说:禅的道理,就是要放下心头许多负担。
那位朋友问:放下哪些负担?
禅师说:你想做一件不好的事,一面想做一面道德不安,内心打架很累,你放下去做的念头,心头就轻松了。
那位朋友问:还有呢?
禅师说:你想做力不能及的事,内心也是想做又怕做,两股劲儿冲突,你放下贪心不做,就解脱了。
禅就是从“放下”开始。
【9】一位女演员一生追逐成功,临近不惑之年得了不治之症。
她的临终遗言是,假如上帝再给她一次生命,她一定做个毫不在意成功名利的快乐无忧之人。当然,这话说得太晚了。
如果她再有一次生命,也不一定能够或者必要做到完全超脱名利。
她只需在极端的追求与极端的超脱之间掌握一个适当的平衡就可以了。
【10】人不可能大彻大悟。
举个例子,足球赛场上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有倾向性,至于球场上的球员,那敌我倾向性就更强了,那么你知道,所有的球迷和球员都有可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有可能承担失败的痛苦。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只享受成功的快乐而完全避免失败的痛苦呢?
不可能。
球迷或者球员越投入、越期待、越用力,那么他得到胜利时快乐越大;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失败的痛苦也成正比地增加。
天下绝无可能只享受成功的快乐而避免失败的痛苦。
但正是失败的痛苦铺垫了成功的快乐,人有时候就喜欢这种成败交加、苦乐交替的生活。
第二个问题是,你作为一个球员或者球迷准备享受成功的快乐,也准备承担失败的痛苦,但是你太投入、太期待、太用力、太*了,结果你可能承受不了。就像有些患心脏病的人,一场球赛下来人就不行了。这时,该怎么办?
减少一点投入、期待和用力。
生活有如球赛。一个人的生活由多种赛场构成,学习升学是赛场,求职工作是赛场,追求爱情是赛场,挣钱做事发达光荣都要在赛场上获得。那么,你想享受成功的快乐,就要准备承受失败的痛苦。天下绝无两全的事情。
如果赛场上有一个人对足球的输赢毫不在意,带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坐在看台上,下面的拼抢争夺在他眼里有如过眼云烟,渴了就自顾自喝水,饿了就自顾自吃东西,困了就自顾自打盹,或者他观看比赛时还有一种悲悯,悲悯台上台下过分要死要活的玩命,那么,这位先生的态度很有点像古时的禅师。
禅师对大千世界就可能采取这种超然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世俗社会的追名逐利有如痴呆。
觉知欲望
“心灵自助”系列文章之“克氏:哉只教你认识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心理的自相矛盾当中:一方面,人们欲望很多,想要抓住不能被抓住的东西,想要留住不能被留住的时刻;另一方面,人们用意志控制欲望,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达成心中的理想,成为自己和别人所希望的那种人。
克里希那穆提则一直在提醒人们摆脱这种丧失理智的状态。
他说:毫无疑问,对立的冲突之间永远不可能有和谐或融合。对欲望的约束不正是矛盾的制造者吗?约束就是抵制、压制;抵制或压制不正是冲突的方式吗?
当你约束欲望的时候,谁是那个正在约束的“你”?这个“更高的自我”实际上不过是头脑制造出来的一个假象,它仅仅是头脑的一部分试图控制另一部分,一种欲望压制另一种欲望;这种控制和压制只能导致冲突。不管一种欲望怎样压制或约束另一种欲望,那个更高自我产生的另外一些欲望会很快反抗。欲望会繁殖自身,不只存在一个欲望。因此花上一辈子时间一个接一个地追逐并控制欲望——最终只会发现欲望仍然存在。
意志是欲望,它可以专横地控制其他欲望;但由此被征服的必须不断地再征服。意志可以成为习惯;在习惯的凹槽中运行的头脑是机械的、垂死的。
欲望本身就是矛盾,那就是为什么了解欲望如此重要。觉知欲望,不赋予名相,既不抵制也不接受它。只是单纯地觉知欲望,好像你觉知到一个孩子一样。如果你要了解孩子,你必须观察他,如果有任何的指责、判断或者比较,这样的观察就不可能。同样,要了解欲望,就必须单纯地觉知它。
我们可以摆脱自相矛盾的状态而完全平静地生活吗?是的,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内心产生矛盾的原因,彻底觉知欲望的真相,那时,放下“自我”、不从私欲出发的全然行动就会产生,随之而来的,将是源于天性的喜悦——一种不再与欲望、痛苦和矛盾相伴的喜悦。
结语:很多人的心理一直是矛盾的,不是有句话说:记忆力差的人是快乐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快乐的话,就不要记住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经历。(文章原载于《福建卫生报》《自助养生》,刊号:2012.05,作者:陈燕琳,柯云路,知非,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一篇:给自己减压 不要“未老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