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岭南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内涵
百年骑楼所遗留下来的不单单只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曾经繁花似锦的骑楼街道如今多少成为了古老的街道,虽然时代变迁,但骑楼所留下的文化内涵却是被人民传承下来了。
古老骑楼成迷人街景
据考证,20世纪初,形式多样的骑楼开始在广州出现。广州骑楼的发展在于,它从一个外国房屋桥廊,变成一个公共设计:桥廊打通连成一条长廊,变成商业街——行人可以在走廊行走、遮阳避雨以及购物。
广州骑楼受舶来品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结合了本地情况去做的,而且,不留痕迹地把西方的东西与传统结合起来,最后自成一体。它适应当地冬短夏长、夏季太阳超辐射力且多雨的气候——岭南亚热带气候。
风行一时的骑楼建筑,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着特色。
翻开一张老广州地图,或许你难以想象,历史上,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达40多公里。它们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称之为“老城”的地方。当时羊城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这些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房子足以成为广州建筑的一大特色。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和楼底三部分,楼顶有的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亦丰富多彩,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也有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还有的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的装饰上。
骑楼文化驱动羊城经济发展
骑楼,广州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旧时在骑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筋,成人叹茶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翻风落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雨……
广州中山四、五、六路一带,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老一辈广州市民回忆,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华商都的气象,它不仅仅是当时广州经济的缩影,更是广州骑楼文化的一颗明珠!
在毗邻广东的香港,特区*宣布以48亿港元保护坐落在湾仔、深水埗、旺角等地的48栋骑楼建筑,香港人认为这些骑楼的设计始于广州,故将它们叫做“广州骑楼”。
近代广州城市建设从珠江边开始,倡导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觉得广州道路狭窄,交通闭塞,车来马往不便,与“地势增高、堤基巩固、马路宽广”的租界沙面对比,相形见绌。
为了改善广州的交通,振兴商业,张之洞参考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议在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
为了方便市民做生意,张之洞主张建骑楼那样的连续公共空间。铺廊既利行人,又便交易,这对当时落后的广州经济无疑起到了拉动作用。
给历史留下有趣的回忆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被称作“有脚骑楼”。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称为“骑楼”。骑楼对于广州而言,是一种文化,是一份历史,是广州的风情,更是街坊们的良伴。
1921年,广州市*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必须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1922年,两广总督陈炯明同意广州市组织成立“建筑审美会”,由代表担任会长,会员由代表聘请建筑、美术专家担任。
日后广州市政厅所属各局之建筑规划,如公园、桥梁、校舍及其各种公共建筑物在动工兴建之前,都要将建筑规划图案送交该会审定,检验其在美术上的价值,陈氏已将广州的建筑物看成是“美术的设备”。
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如今,一议到骑楼,广州人都会对它发出感叹:您默默为街坊奉献,为行人遮烈日、挡风雨,曾为广州带来繁荣,广州街坊将永远铭刻在记忆中。
【结束语】骑楼文化所代表的内涵远不止是形式上所看到的建筑,更是留着每个广州人心中永远不变的那个时代的广州,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即使建筑消逝,但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却是亘古不变。
你可能也喜欢:
产生于清朝时期的广州骑楼的历史渊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
最具特色的景观——海口骑楼文化
具有哥特风格的中国建筑:广州骑楼
上一篇:冰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