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
汉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分布于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山丹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酒泉市金塔县、肃州区、玉门市、安西县、敦煌市等地,东起永登,西止敦煌,跨越5市15县区,连延千余公里。是为防御匈奴南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
其走向可分东西和南北两条,东西向,首起兰州市永登县县城西北六公里之中堡乡邢家湾,沿庄浪河西行,过天祝境,达古浪,北行越凉州,经民勤、永昌、山丹、张掖、玉门、临泽、安西至敦煌。南北向,首起张掖市甘州区,沿弱水(又名黑水、额济纳河)北行,经正义峡、入金塔,直抵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与内蒙北部长城接。又金塔县境自鼎新向西,经酒泉、玉门花海以北,与安西接。在敦煌,玉门关至阳关间又筑南北向长城。
长城由城墙、城堡、烽燧、关口、天田等构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各种原因,东部保存较差,西部保存较好。北部亦如此,有好有坏。所用材料,以土为主,石料次之,部分地段土、石和芦苇、红柳枝共用。
永登之长城约4公里,较好的地段残高4米,宽4米,顶宽2米。用黄土和芦苇、树枝混筑而成。部分长城附近有烽台。暴露有灰陶片等物。
武威市之长城约365公里,部分保存较好。黄土夯筑,夯层13—38厘米,残高3—5米,残宽2—3米。部分地段有烽燧,呈圆形土堆状,残高2—3米,围经16—20米。民勤北边烽燧有保存较好者,呈方锥体,每边长50米,残高13米。黄土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附近有遗址和灰层堆积,暴露有大面积灰陶片,出土有五铢钱、铜箭头等。
金昌之长城约120公里,汉代始筑,明代沿用。黄土夯筑。部分地段已毁,保存较差,风化严重,仅存土埂状遗迹。金川西保存较好,残高4米。绣花庙长城内侧有土筑古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50米。暴露有灰陶片等。
张掖之长城,具体长度不明。始筑汉代,部分明代沿用。黄沙土夯筑而成,间夹芨芨草,夯层厚20厘米。部分地段有烽燧,系土坯砌筑。暴露有陶片等。
酒泉之长城约600余公里。以金塔、玉门、安西、敦煌四地保存最好。沙土和芨芨草、芦苇混合夯筑,夯层厚15—20厘米,城残高1—3米,宽2—3米城外侧相距100米处修筑宽10米,两边为边墙,中间垫沙的天田。长城沿线分布众多烽燧和城鄣遗址,均用土坯和芦苇砌筑而成。如金塔大湾、地湾、敦煌大方盘城、小方盘城等,均是规模宏大的城鄣建筑遗址。沿长城,据地形,一般等距离建筑烽燧。敦煌市以西保存最好者高达15米之多,烽燧呈方锥体,底边长15—20米。这些遗址中,灰层较厚,达0.5—1.3米,包涵物丰富。甘肃汉简主要出土于这些遗址中。1903—1994年,在敦煌和安西的80多个长城烽燧城鄣遗址内出土汉简4500余枚。1930—1974年,在金塔的大湾、地湾、金关和额济纳旗的破城子等30多个遗址0土汉简30000余枚。1981年在玉门花海的烽燧遗址0土汉简98枚。除汉简外,还出土有大量木器、陶器、铁器、丝织品、纸张等遗物,大大丰富了汉-古新资料。汉简中有明确纪年的文书很多,各帝年号基本连续,与史书互为印证。
甘肃汉代长城,是随着汉武帝开发河西的历史进程而动土修建的,又称作边塞。据《汉书》记载,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筑令居塞至酒泉长城,元封四年(前107)筑酒泉至敦煌长城。太初三年(前102)筑令居(金塔与额济纳旗)、休屠塞(民勤)长城,太初四年(前101),自敦煌至盐泽(罗布泊)起亭,烽火通西域,宣帝地节三年(前67)筑媪围塞,东起景泰,西止古浪。历经40余年才完成长城的建设工程,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甘肃长城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和两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又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敦煌玉门关、阳关、河仓城等遗址已正式对外开放,并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
下一篇:华宁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