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三华古村

科普小知识2021-08-20 06:41:27
...

三华古村

三华村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村民多姓徐。三华村徐氏之祖叫徐宗远,据徐氏族谱记载,在此之前徐姓族人在南雄保昌县居住,徐宗远在北宋元丰八年(1085)被朝廷任命为南海县主簿,就来到广州番禺做官,选择了这个地方开村,由于徐宗远在家里排行第三,相传他还在村里开了一家三华茶店,三华村由此而得名。现在的三华村由中华、西华、东华、元华四个经济社组成,约2平方公里。

池塘前还保留了3座祠堂:福源徐公祠、默庵徐公祠、徐氏大宗祠。其中徐氏大宗祠是三华村徐氏族人的合族祠,供奉的是三华村的开村始祖徐宗远。该祠始建于清朝初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光绪四年(1878)两次重修,房屋的很多建筑构件还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风格,虾公梁上的石麒麟、鳌鱼雀替、挑头等建筑构件都采用了广州当地叫做“鸭屎石”的一种石头,是清初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前廊的木梁采用月梁做法,还在梁的底部雕刻精美的花纹,属于乾隆年间制作,而头门的檐柱做工精美,线条复杂,具有光绪年间的特点,祠堂的第二进为三门五楼砖石牌坊,上面有乾隆五年(1740)的花县知县宋镐题写的“派演东明”、“世德作求”。第二天村子有一户人家要娶媳妇,亲朋好友正在紧张地做着准备。转到隔壁的默庵徐公祠,又有很多村民在筹备明天的婚事,一打听,原来和隔壁还不是一码事,看来第二天是个绝对的黄道吉日。默庵徐公祠建于清初,在同治二年(1863)曾经重修过,祠堂内也有一座三门五楼砖石牌坊,上面的“百花富贵”砖雕十分精美,在古村落的祠堂里不多见。这两座祠堂在2008年12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徐氏大宗祠出来,沿着池塘向东北方向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名气的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这个旧址位于集之徐公祠的后楼。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三华村的村民徐维扬参加了同盟会。1909年9月他跟随莫纪彭回花县建立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先后动员了300多位农民加入,其间黄兴也曾多次光临,黄花岗起义的前夕,徐维扬奉命星夜回到花县,组织了100多人的敢死队参加黄花岗起义,是起义军中唯一的一支农民队伍,后来在黄花岗烈士墓还埋葬了18位花县敢死队的成员,其中有16位是三华村的徐姓村民。1920年孙中山为三华村亲笔题写了“毁家纾难,功在-”八个大字,并派时任*宣传部部长的张继亲自送来挂在集之徐公祠。2002年7月这里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十八年(1838)村里的徐方正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兵部郎中,据史料记载他还参加了镇压老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军事行动。清同治二年(1863)朝廷封他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徐方正在同治七年(1868)修建了祠堂。徐表正:徐方正的表弟,进士,时任兵部主事。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是咸丰五年(1855)的举人。

水仙古庙相传为祭祀晋金吾上将军何侍御史而建,也有村民说这是为纪念宋代御史何兆基而建。何兆基是番禺沙湾镇人,他为官刚正不阿、一生清廉,后被奸人陷害,他临终前嘱咐将他的灵位装在箱子里抛入大海,没有想到这只箱子逆流而上,一直漂到三华村,被他的一位挚友后人徐镇捞到,村民就将他的灵位祭祀在水仙古庙。

三华村:三华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北面,距城区中心约2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三华村有4个经济社,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达4910人,是新华街较大的城中村之一。村经济以商铺、厂房出租为主,京广铁路、武广铁路从村穿过。三华村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村民多姓徐。三华村徐氏之祖叫徐宗远,据徐氏族谱记载,在此之前徐姓族人在南雄保昌县居住,徐宗远在北宋元丰八年。

上一篇:水口营村

下一篇:瑞岭盆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