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茶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大家都知道,藏族由于其气候与地理的原因,藏族地区很少产茶。虽然茶产量很低,但是茶依然成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现在我们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茶叶传入藏族后,藏族人民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点其他的东西跟茶一起煮,这样让他们感觉味道更加好。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藏族的茶文化吧。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叶是如何传入*的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
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时期。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
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啰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
元、明时期,盛行茶马交易,并于公元1372年明廷设置“茶马司”。清初“茶马互市”制度建立,从此,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入民间,并形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叶的大茶和砖茶,安多藏区多饮大茶,对产自湖南益阳的砖茶也受欢迎。砖茶为长方体,重量不等,有的达两公斤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宜长途运输,便于携带。验其优劣时,看其表面的粗细和薄厚坚硬程度,细而硬则为优质;其次看中间闪烁金色蕾花之多少。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小火慢熬。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茶无盐,水一般”,所以绝大部分藏区喝茶时要加入适量盐。此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有几种别致的煮法,第一种,煮茶时还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
此茶治伤风头痛,味道鲜美可口。第二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第三种是奶茶,将鲜奶加入已煮好的茶汁中加热即可,其茶味鲜中带甜,可补充人体之营养。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还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高原地区有了最佳饮品。它那诱人的香味,入口滑润的感觉,不但藏族喜爱,也使许多喝过的人赞不绝口。
饮茶的乐趣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饮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面,少量曲拉(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够时把碗底的炒面与茶水搅成糊吃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对大多数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是在中午,午餐后饮几碗茶,消食解腻、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边谈,直到尽兴。闲时家人一起喝;来客时,给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块酥油,以示尊重和欢迎;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从早到晚地喝茶、闲谈、诵“六字真言”。
每逢春种秋收,农民们用三块石头垒起灶,架锅煮茶喝,驱乏解困;牧民在草原上熬茶,茶香伴着花香,另有一番情调;适逢各类节日,人们出游于野外,祭祀神灵、祈求平安,一连数日,载歌载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朵;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体饮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后,这由寺院统一烧。如遇祈祷法会、跳神期间,供茶次数不定。平时在学习、诵经、辨经、静修时也不断饮茶,以解舌燥、驱倦意、头脑清醒、心情平和。
藏民族本来就重礼节、讲友谊,饮茶时同样讲究长幼、主客之序。斟满茶先敬父母长辈,茶碗要洁净,不能有缺口、裂纹或旧碗,以双手敬,用双手接。喝过茶后要及时斟满、斟茶时要右手提壶,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溅出碗外,更不能发出“当当啷啷”的响声。
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时要请僧人来念经或做法事,僧人的茶具是专门为其购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也说明,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适逢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不可缺茶;客人进屋,杯里斟的是茶;订婚时带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有些地区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门首先要进厨房熬茶,请父母亲友们品饮;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所以,藏族在认为“有茶就是幸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茶碗的区别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依古老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黄色为底,绘有龙凤、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携带方便,散热慢等,很受欢迎。
茶的作用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汉藏史集》中将茶按生长环境,施肥种类等差异分为16种,而且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作了翔实的考证。其中对茶之作用有如下记载: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去胆热、平寒热、去痴愚、解毒……甚至对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种被称为“扎那扎都”的茶“饮之使人得胃病和风病”。
从科学的角度讲,茶里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是非常有好处的。过去藏民族大多饮食为牛羊肉和糌粑,喝茶有助于消化维持酸碱平衡,弥补了饮食中存在的缺陷。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上一篇:回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禁食哪些食物
下一篇:反家暴法中强制报告适用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