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
井上靖(1907—),日本小说家。生于北海道上川郡旭川,自幼离开父母寄居在祖籍静冈县汤岛庶祖母家,过着乡村的孤寂生活。曾在九州大学法文系肄业,后入京都大学哲学系,专攻美学。1936年发表处女作《流转》,获千叶龟雄奖。崭露头角。大学毕业后,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记者。1949年发表小说《斗牛》,获芥川奖,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1949年辞去报社工作,开始职业作家生活,1976年日本*授予他文化勋章。《井上靖小说全集》,共32卷。在现代题材的作品中,早期的《斗牛》为其成名作。历史小说,以写中国历史题材居多,主要作品有《天平之甍》(1957)。井上靖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中文名:井上靖
别名:井上泰
外文名:いのうえやすし
生年:1907年5月6日
卒年:1991年1月29日
籍贯:日本北海道旭川
职业:作家、新闻人
主要成就:1950年获芥川龙之介奖
毕业院校:京都大学哲学科
代表作品:《风林火山》《敦煌》《孔子》
1、人物生平
生平简介
井上靖
时间年表
1926年静冈县立沼津中学毕业,在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影响下,转向文学。1930年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加入诗刊《焰》社。
1932年从九州帝大转入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美学专业。
敦煌
1935年放弃毕业考试,加入《每日新闻》社任记者。
1937年应征加入陆军,驻中国华北。
1938年退伍,继续从事新闻工作。
1946年任《每日新闻》社学艺部部长。
1950年以小说《斗牛》获芥川赏。
1951年退出《每日新闻》社,成为专业作家。
1955年任芥川赏选考委员会委员。
1957年发表描述古代日中文化交流的友好历史的中篇小说《天平之甍》,被誉为井上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同年10月访问中国。
1958年以《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并获日本文部大臣赏。同年发表描写古代中国与西域关系的小说《楼兰》。
1959年又发表小说《敦煌》、《河口》。
1960年以《楼兰》、《敦煌》两部小说获每日艺术大赏。同年开始编辑《井上靖文库》,共26卷。
1961年发表据《元朝秘史》创作的小说《苍狼之争》。同年与龟井胜一郎等访问中国,回国后,又发表小说《补陀落渡海记》,获第14届野间文艺赏。
1963年赴南朝鲜访问,同年参加“鉴真和尚圆寂1200年纪念日本文化代表团”与安藤更生等访华。
1964年起任日本艺术院会员。
1965年赴中亚细亚考察“丝绸之路”。
1969—1972年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
1972年任川端康成纪念会理事长。
1974年赴中国访问,同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委员。
1975年任日本作家代表团团长访华。
1976年获文化勋章。
1977年和1978年几度访问中国。
1979年任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
2、作品介绍
获奖作品
公历奖项 |
日本年号 |
年龄 |
获奖作品 |
名称 |
1936 |
昭和11 |
29岁 |
《变化》 |
千叶龟雄奖 |
1950 |
昭和25 |
43岁 |
《斗牛》 |
芥川龙之介奖 |
1958 |
昭和33 |
51岁 |
《天平之甍》 |
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 |
1959 |
昭和34 |
52岁 |
《冰壁》 |
昭和33年度艺术院奖 |
1960 |
昭和35 |
53岁 |
《敦煌》、《楼兰》 |
每日艺术奖 |
1961 |
昭和36 |
54岁 |
《淀君日记》 |
野间文艺奖 |
1962 |
昭和37 |
55岁 |
放送剧「火の山」(小磐梯) |
イタリヤRTV国际グランプリ |
1964 |
昭和39 |
57岁 |
《风涛》 |
读卖文艺奖 |
1969 |
昭和44 |
62岁 |
《俄罗斯国醉梦谈》 |
新潮文学奖 |
1969 |
昭和44 |
62岁 |
「モラエス全集」编集葡萄牙 |
インファンテヘンリッケ勲章 |
1981 |
昭和56 |
74岁 |
丝绸之路取材 |
NHK广播文化奖 |
1981 |
昭和56 |
74岁 |
《天平之甍》 |
对佛教的贡献佛教文化奖 |
1981 |
昭和56 |
74岁 |
本觉坊遗文 |
新潮文学奖 |
1984 |
昭和59 |
77岁 |
先达诗人として |
日本现代诗人协会表彰 |
1985 |
昭和60 |
78岁 |
多年文学上的业绩及对文化交流的贡献 |
昭和59年度朝日奖 |
1989 |
平成2 |
82岁 |
《孔子》 |
野间文艺奖 |
创作特点
井上靖是一位大量取材中国历史、特别是从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当代著名作家。他在人物的选取、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题材的组织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这类历史小说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索。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等艺术实践经验等方面,井井上靖与巴金上靖也有所承受与借鉴。井上靖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史传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评论、随笔和诗歌,而小说创作更是其事业的核心。在小说中,井上靖写得最多、最成功的是历史小说,尤其是取材于中国历史的小说最为出色。他不仅在中国史传文学中撷取题材,以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而且在艺术实践经验等方面,也对中国史传文学有所继承与借鉴。
井上靖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他不仅查阅大量文献,详尽掌握史料,而且其历史小说总是由史籍记载过的历史事变为线索,以历史人物的行动为主导,加以想象和发挥,即使是虚构部分,也力求做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统一。日本有关史学家便认为,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所写历史事件是真实无误,经得起推敲的。
井上靖有大量获奖的文学作品。1936年他的长篇小说《流转》获千叶龟雄奖,1950年小说《斗牛》获芥川奖。之后,他热衷于以西域为背景,发表了一大批作品,其中《天平之甍》获1957年日本艺术选奖和日本文部大臣奖;《楼兰》获1958年每日艺术大奖;《敦煌》获1958年每日艺术大奖;《补陀落渡海记》获1961年野间文学奖;《俄罗莎国醉梦潭》获1967年日本文学大奖。在这些作品中,他没有完全拘泥于细节的真实。他通过古朴幽深的笔调,以艺术家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井上靖,着重对人物性格内在矛盾及其复杂性的描写,开掘历史深层的断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抒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揭示了华夏母体文化的深刻内涵,把读者带到那远古的遐想之中。井上靖的西域题材小说营造的艺术真实和客观的历史现实,达到了和谐,令人信服。
中国作家楼适夷与井上靖
敦煌情结
井上靖从孩童时代就对西域发生了兴趣,对敦煌向往之极。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作为一名日本文学家,一旦接触到历史,自然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而在浩繁的中国史料中,“敦煌”无疑是最响亮、最醒目的词语之一。
自本世纪初发现藏经洞后,大量珍贵文物散失到世界各地,敦煌文化从此闻名于世。井上靖从五十年代起,就全力投入到了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历史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参阅大量有关敦煌文化、经济、地理、历史的资料,还几次去京都,当面向敦煌学专家藤枝晃教授请教,走火入魔地一气写出了《敦煌》和一批反映中国西部的历史小说。1960年,他的历史小说《敦煌》荣获日本“每日艺术”大奖。他苦苦思索着什么时候能飞到他的小说的那片境地之中,体会和验证自己的作品。197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憧憬已久的古丝绸之路和重镇敦煌。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景色秀美的赛里木湖,雄宏神秘的莫高石窟,古今闻名的酒泉、玉门关,使他陶醉。他感叹地说:“真没想到敦煌竟与我想象中的这样相像。”“23年前我就写成了《敦煌》,可直到今天才头一次见到它,却一点儿也觉不出陌生。我与中国太相通了。”对井上靖来说,这是一次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美妙的旅行。
1978年,当常书鸿和井上靖两位老人会面时,都兴奋不已,相见恨晚。从此以后,井上靖访问了中国27次。1980年,73岁高龄的井上靖,担任大型系列电视片《丝绸之路》的艺术顾问,与日本广播协会、中国*电视台的摄制人员一起,又一次来到丝路古道,在戈壁骄阳的炙烤下,在大漠风沙的吹拂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实现了自己向世界观众介绍丝绸之路历史变迁的愿望。他的《敦煌》被德间康快拍成电影,在世界20多个国家放映,掀起了一阵“敦煌热”。无数人从《敦煌》故事中,瞪大了眼睛,开始注目中国西部的这块地方。更有大批人拿着他的西域故事书,登上了去敦煌的漫长旅程。
主要作品
《孔子》描写孔子的长篇历史小说。为作者经十多年酝酿、准备始得完成。为撰写该书,作者还七次来华,到山东、河南作实地考察。为了弄清孔子是否到过楚国,作者曾至河南信阳,考察负函遗迹。全书初于1987年至1989年在《新潮》杂志上连载,1989年正式出版。正文共五章。该书从现代社会角度阐发《论语》,塑造了一个孔子的艺术形象,将“孔子作为一个‘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伟人来描写”。认为,“《论语》是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呼喊和主张”,其中的至理名言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所了解;“孔子思想至今没有过时”,仍可用来教导与激励人们前进;“孔子是乱世造就的古代(公元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永恒的人类的导师”,应将其高尚道德和杰出思想介绍给人们。该书表现手法新颖,情节虽有所虚构,史料有所取舍,但不背离孔子的为人及其思想的基本精神。199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译本(郑民钦译),199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又出新译本(王玉玲等译)。
《风林火山》是一部历史小说,最初于1953年(昭和28年)至翌年12月在《小说新潮》上进行连载,共15回。1955年由新潮社出版了单行本,2014年中国重庆出版社发行了简体中文版。小说主要以日本战国时代甲斐国武田信玄的军师山本勘助作为主角,记叙了其从最初尝试仕官今川义元,到最后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中失败战死的故事。该作品后来被日本放送协会改编为电视剧《风林火山》。
《天平之甍》乃日本作家井上靖所著之历史小说,初版于1957年12月由*公论社出版,但井上靖访问中国后又增添内容,并在2005年由新潮社改版出版(新潮文库)。中译本由楼适夷翻译,作家出版社于1963年4月在中国出版。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描写唐朝开元、天宝时代高僧鉴真法师渡日传法的史迹。鉴真对于日本奈良朝天平年间的文化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影响深远,至今日本历史学家,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小说通过这一史实,有力地写出了古代两国文化交流的艰难困苦的道路,鉴真和几个日本僧人的坚强的意志的献身的精神,也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两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风貌。
3、井上靖与中国文化
井上靖青少年时期便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与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进行座谈时便提到他读中学时,学校开设有汉文课,学生必须背诵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代表诗作,而且当时他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用上课的形式,而是自然地深入其中,受到熏陶”。如果说中学时期的井上靖,对中国文化是一种不自觉地被动地接受,那么他进入大学后,对中国史籍的涉猎则是从个人的喜好出发,一种有选择的主动接受了。大学期间,他阅读过中国的《史记》《汉书》以及《后汉书》等历史著作。在其《明妃曲》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有一个时期被匈奴给迷住了。“被匈奴迷住”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可笑,不过,我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出现的有关匈奴的记述之后,的确对匈奴这个古代亚洲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近似于共鸣的关心和兴趣。”
巴金与井上靖
我们没有必要将“我”与学生时代的井上靖等同起来,《明妃曲》作为小说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揭示出青年井上靖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他对中国,对中国西域的一种执着追求与憧憬。井上靖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思想上。他说:“至于我们究竟从中国古典中获得了什么?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确切地表达。我认为从中吸取了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所谓的人生最根本的思考方法。”他多次提到对《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思考,可见这句话对井上靖思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自传体小说《北方的海》中他就提到了这句话对中学时的他的影响。他在创作以“逝者如斯夫”为主题的小说《化石》时,因病魔缠身怀疑自己患了癌症,《论语》中的一些语句成为他战胜病魔的支柱。而当他真正身患绝症躺在病房中时,正是孔子的魅力及其对事物执著的意志促使他完成了他人生总结般的作品《孔子》。
而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景仰,也激发了井上靖的想象力,促使他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1950年,井上靖因小说《斗牛》获芥川奖而正式步入文坛,潜心创作。也就是在这一年,井上靖开始了他的中国主题的创作,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漆胡樽》便是这一年创作的。1957年,叙述高僧鉴真东渡的事迹,歌颂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友谊的《天平之甍》的问世,掀起了井上靖中国主题创作的高潮,随后,井上靖先后创作了以班超为主人公的《异域人》,描写楼兰小国兴衰,极具西域风情的《楼兰》,描写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纵横天下的《苍狼》等十六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
4、作家名言
努力する人は希望を語り、怠ける人は不満を語る。——井上靖(いのうえやすし)
奋斗者总是诉说着希望,而怠惰者只会宣泄不满。——井上靖(作家、诗人)
命运从不理会个人意志,无数小细节在扭转人生,一见一念,和风落叶春水微澜在时间里汇成细流。年轻时,游移不定,任飘零四方,追逐模糊的执念。等到岁月汇成苍茫大河,无法改道的时候,只是被动的奔忙。行德死前方能明白自己在神的意旨下艰辛的命运,已是幸运。多少人,到死也不解为何人生如此。
只有当深深隐藏在内部、如生命般的东西开始活动时,命运才会浮现出妖艳、会心的微笑。
老虎是异类,没有什么顺逆的道理可谈。更何况我们已经抛弃了父亲,如今又说什么父子纲常之类的话又有何用?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空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已。伏愿天龙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安宁,次愿甘州郡主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就在这时,城墙上那个半天静止不动的黑点忽然飞离了城墙,拖着一条长尾巴沿着城墙栽落下去,只发生在短短一刹那间。这桩突发事件或许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广场上没有一丝动静,就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
冰心与井上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