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
王火,男,原名王洪溥,江苏如东人,1924年7月生于上海。中*员,中国作协名誉委员。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四川文艺出版社原书记、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87年春离休。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文名:王火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4年7月
职:业:编辑、作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祖:籍:江苏南通如东
1、人物生平
1948年复旦大学毕业照
194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协上海分会,
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任编审干事。
1950年,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参与创办《工人》半月刊。
1953年调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北京《中国工人》杂志,任杂志主编助理兼编委。
四川文艺出版社原书记、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
1961年被调往山东支援老区,在省属重点中学临沂一中和临沂地区出版办做领导工作,中学校长。
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
1979年入四川作协,担任顾问及名誉副主席多年。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0年入中国作协,
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
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名誉委员。
1987年春离休。
2、成就及荣誉
王火
1948年春王火复旦大学毕业照
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四川省授予优秀*员称号。
1997年10月王炎曾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捷克、南斯拉夫、并在贝尔格莱德出席第34届国际作家会议。
1998年四川新闻出版局及版协发出开展向他学习的通知。
1998年2月*电视台在东方之子》栏目播出王火答主持人白岩松问。
1999年春王火率大陆作家访台代表团赴*做文化交流。
他编辑工作的业绩被中宣部列入《编辑家列传》出版。
2004年,王火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近五十万字的回忆录《过客蓦然回首》。
作者在自序中说:“我愿记下鲜活的但是真实的生命历史。如一个在天涯路上风尘仆仆走了许许多多年的老人,歇下脚来像一个过客似的利用他熟悉的自身历史和生活的经历,坦诚老实地讲讲二十世纪里我自己在人生旅途上最难忘最值得讲的人和事……。”该书被评论认为“是王火的一本文化含量高,贴近心灵和社会的纪实写真集。书中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录了自己记忆深井中的旧事陈迹残垣,该书通过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开了一段段耐人深思的经历。”
王火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有《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东方阴影》《王冠之谜》。
3、个人作品
长篇小说
王火作品
包括《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人民文学出版社);
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全国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等,
1981《外国八路》(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花山文艺出版社);获全国首届乌金奖。
1983《浓雾中的火光》(198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1988《雪祭》(重庆出版社);
1992《流萤传奇》(明天出版社);《王冠之谜》(华夏出版社);
1993《禅悟》;
1996《女人夜沙龙》(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9《霹雳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忠”字旗下跳舞》
中篇小说
《赤胆忠心》(即“节振国”)(1957年7月,工人出版社);
《夜的悲歌》(1982年,《十月》);
《白下旧梦》(1983年3期,《收获》);
《潜网上的漩涡》(1985年2期,《收获》);
《隐私权》(1990年11月花城出版社);
《单行道上的女经理》(1992年1月,《上海小说》);
《迷宫悲喜》(1995年第4期《人民文学》);
《异国的秋雨黄昏》(1996年第1期《十月》)等。
《边陲军魂》
小说集《心上的海潮》
中短篇小说集
《梦中人生》
《东方威尼斯——一个京剧女演员的传奇》
《流星》
《二七大罢工》
《从五卅到大革命》等30余部
短篇小说
《新“三岔口”》(1981年5月,《人民文学》),获1982年山东省文艺奖。
《滚烫的回忆》(1980年1期,《十月》)等80篇,
《梦中人生》(1989年6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流星―王火中短篇精选》(2000年5月)等集子中。
电影剧本
《平鹰坟》(主要执笔,1977年上影拍摄,1979年选入《山东建国三十年电影剧本选》)
《明月天涯》(1981年1期,《花城》)
《外国八路》(1982年3期,《电影剧本园地》)
《绿云寒》(1995年4月《峨眉》)
散文
《西窗烛》集(1991年1月,四川教育出版社)
散文集《西窗烛》《五味人生》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
《王火散文随笔》(1997年6月,重庆出版社)
《带露摘花》(2000年6月,广州出版社)等。
其他作品
童年回忆录《推动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1992年9月,少儿出版社)
《敬寿巴老百岁》。
4、作家经历
2010年夏王火夫妇与孙子、孙媳合影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师从著名翻译家萧乾,抗战期间只身一人穿梭于炮火之中,报道战地新闻。上世纪40年代,战地记者王火开始转型文学创作,并于1997年获中国文坛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如此多的传奇汇集一身,他,就是著名作家王火。
王火:“我当年的职业理想并不是当一名作家,而是要像萧乾、‘大兵记者’恩尼·派尔那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为公平正义鼓与呼。”
师从萧乾最想做战地记者
一见面,王火就幽默地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咱们还称得上同行呢,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做过几年的特派记者。”翻开王火珍藏的剪报册,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用“王火”、“王洪溥”,“王公亮”等多个名字,在报纸上发表过众多精彩的新闻特稿,“我用过很多笔名。王火也是自己起的,意思是,‘熊熊烈火烧掉旧社会’。”
1944年,王火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复旦读书期间,著名战地记者、翻译家萧乾是王火的老师。提到萧乾,王火的语气充满崇敬,“萧乾先生教了我两年,他讲授英文新闻写作。他曾作为随军战地记者,亲历过诺曼底登陆等重大国际事件。他是真正的大记者。”王火说,他从恩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萧乾曾说,一般的新闻,生命力总是很短暂,优秀的记者,要努力将原本只具有短期生命力的新闻,变成价值持久的历史记录。这些都让王火受益匪浅。“我当年的职业理想并不是当一名作家,而是要像萧乾、“大兵记者”恩尼·派尔那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为公平正义鼓与呼。”
旁听审判记录南京大*
1946年,还在读大三的王火作为特派记者,同时为重庆《时事新报》、上海《现实》杂志等报刊写稿。《匮乏之城——上海近况巡礼》、《我所看到的陇海线——换车误点旅客饱受辛苦,沿路碉堡使人触目惊心》等通讯、特写不断见诸报端,还是大学生的他,渐渐向一名优秀、成熟的新闻记者靠近。“当时还有读者写信到复旦大学,称我为‘教授’,其实当时我大学还未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王火还是第一批报道南京审判、南京大*案的新闻记者之一,当时,他率先采访报道了因抗拒被侵犯、而被日军刺了37刀的南京大*幸存者李秀英等。
王火回忆,1946年2月,他奉命前往南京采访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审判现场。那天,有不少南京大*受害者出庭作证,“一位满脸刀伤的少妇,用围巾半遮着自己的脸,在丈夫的陪同下走进法庭,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作证,她就是李秀英。”王火说,“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站出来。李秀英能主动出庭作证,引起了我的注意。庭后,我主动约访李秀英。”随后,王火在上海的《*》和重庆的《时事新报》上,以笔名“王公亮”发表了长篇通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报道了李秀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期间的不幸遭遇,轰动一时。
几十年后,王火在四川听说李秀英仍健在,还托自己在南京工作的侄儿去医院探望,引来南京媒体的热烈关注。正是因为有这些亲身经历,王火才写出了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三部曲,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里塑造的在南京大**中,宁死不屈的妇女形象庄嫂,其原型就是李秀英。
热爱新闻常关注闾丘露薇
1948年,王火从复旦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1949年,王火获得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的全额奖学金。但他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当时我觉得,世界从此进入和平时期,不会出现大的战争,成为战地记者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新中国即将成立,我想要留下来与大家一起见证、一起建设新中国,我不愿错过这么一个机会。”王火清晰地记得,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那天,“我正在上海市总工会三楼的文教部办公室里与几个同志一起收听实况广播,当大家听到*说‘*成立了’的声音时,心中的激动难以用言语表达。”
虽然没有成为国际战地记者,但王火这一生都对新闻十分关注,“我十分推崇20世纪优秀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你离战火不够近。’现在我也时常关注唐师曾、闾丘露薇等人的报道,我常常想,如果我在现场,我会如何最大程度接近火线,做到最好。”
注入自己的影子
王火说,他写新闻稿几乎都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这种对文字的敏感和把控力,跟我自小对文学的爱好分不开。”王火回忆,“我父亲有很多藏书,我从小就读到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而且我的后母吴德芳妈妈对我很好,常给我讲一些世界名著,比如《爱的教育》之类的,对我的文学之路影响很大。”1944年,王火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小说,“像《天下樱花一样红》、《墓前》就是那个时候写出来的。”
新闻记者的职业给王火带来深厚生活积淀的同时,也让王火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更加浓厚,“很多内容都酝酿在头脑里想要喷薄而出地爆发,我决心,一定要写一部史诗性的作品。”王火开始了《战争和人》的创作。
《战争和人》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过程中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人物行踪遍布大半个中国,具有突出的史诗结构和鲜明的史诗风格。记者问到这部作品具自传性质时,王火想了想说,“小说不同于报告文学,艺术渲染和加工是必要的。不过,小说中确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如果我没有那些真实的经历,是肯定写不出这部作品的。”
笔耕不辍获得茅盾文学奖
但“史诗巨作”的诞生并不容易。王火回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构思并写作《战争和人》,本已经写好了120万字,但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时代原因,16年心血写就的书稿被付之一炬。”上世纪80年代,王火重写《战争和人》。历经10年磨砺,这部共167万字的重磅长篇巨作终于完成。1993年,该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反响极大,被誉为反映抗战八年的雄伟史诗,获奖无数:郭沫若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国家图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一一收入囊中,还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及“中国新文学大系”。
虽然今年已88岁,但王火并没有停止写作,现在,王火正应香港一家杂志的邀请,撰写回忆文章《香港回忆录》。王火说,“我的精力已经写不了长篇小说了,但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停笔。
“除了酝酿一些篇幅较短小说外,我还在写一些回忆性质的文章。”在《香港回忆录》中,王火用细腻的文字写道,“每天一早,我就按照父亲的要求,到六国饭店门口和附近的报摊上去买《*》、《南华日报》及其他一些报纸,看战况和国际新闻及评论……”
王火说,“今年10月,我的藏书、手稿将被送往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那里将会建一个王火文库。”王火还透露,曾写过《艾芜传》的作家廉正祥,正在写一部他的传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