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席慕蓉

科普小知识2021-08-26 05:51:10
...

席慕蓉,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蒙古人,后随家定居*。席慕蓉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平静淡雅的风格。

中文名:席慕蓉

别名:穆伦席连勃

籍贯:中国内蒙古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43年10月15日

职业:散文家,画家

毕业院校:*师范大学

1、个人简介


席慕蓉年轻时照片

  席慕蓉,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文意为浩荡大江河。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代表作有《一个开花的树》、《七里香》。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由其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因其浓厚的思乡之情,让留在家乡和漂泊在外的蒙古族儿女广为传唱。

2、人物经历


席慕蓉

  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1981年,*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3、个人作品


席慕蓉作品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50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1981年,*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创有诗集《贝壳》、《无怨的青春》、《七里香》、《请柬》、《时光九篇》、《在那遥远的地方》、《河流之歌》、《有一首歌》、《三弦》、《写给幸福》、《我的家在高原上》、《山月》、《禅意》、《如歌的行板》、《如果》、《一个春日的下午》、《历史博物馆》。

2011年7月出版第7本个人诗集,名曰《以诗之名》。

4、荣获奖项

1966年,获得最佳优等第一奖、杜特龙·德·特利基金会奖、布鲁塞尔市*颁发金牌奖及比利时王国金牌奖。

1967年,参加在比京举行之“欧洲艺展”,得欧洲美协等颁发之两项铜牌奖。

1981年12月,《出塞曲》得唱片类最佳作词金鼎奖。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2013年,获得“中华文化人物大奖”

2014年,获得*年度诗选“年度诗奖”。

5、人物影响


席慕蓉

  在*现代诗史中,席慕蓉是个非常特殊的案例。一出现便成了*诗坛的“暴发户”,创造了“软性诗”的“席慕蓉现象”。席慕蓉的诗集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显位;作品成为大、中学校女生手中的瑰宝;名字成为报刊、电台的热门话题;席慕蓉本人甚至被看成是*“诗中的琼瑶”。这一切都成为*诗坛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席慕蓉又越过海峡,在*掀起一股“席慕蓉旋风”,成为许多青年诗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

以一现代诗写作者而能跃为当代评论家笔下的“某某现象”,席慕蓉也堪称第一──虽然这群评论人在使用“席慕蓉现象”一词时,多少都带有几分批判检讨的味道。

6、作品特点

席慕蓉的作品用语浅白,但写情深细浓郁。刻划精美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席慕蓉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蓉易看出作者的真诚。

也许是因为席慕蓉身为艺术系毕业的专业画家,故常常融入画意,使读者于欣赏其著作的同时,如同翻阅画本似的,沉浸在鲜明的画面中,此写作方式即为席氏之作甚具特色之因。

身为蒙古族的席幕蓉,在创作初期虽从未踏过她的故乡领土,但她的诗、散文中却藏不了蒙古民族的意识,像是表现蒙古草原和历史文化相系的乡愁和具有蒙古民族哲学宗教特征的佛禅观念,这是迥异于其它民族的作家的。

7、散文评析


席慕蓉作品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是对花卉的描述,二是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种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花的描述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多以花作为对象,或将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隐含某种象征意义。如“整棵大树上满了白花,又厚又绿的深色叶子把白花衬得特别耀,老远就看到了……好大的一棵树,深植在海边的山崖上,在几十年之前,当那些渡海而来的人刚刚开始在这个小岛上栖身之时,这处山崖之上,一定曾经长满这一类的海岸植物吧?我想当那一群人刚刚开始在这树木底下搭建他们时小木屋时,一定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停留,以为不久就可以离开,所以才会盖得这窘迫和杂乱无章的吧?”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钟爱的事物,席慕蓉特别钟情于荷花。她画荷花,也写荷花。不过,她很少单独的赞美荷花,她总是把荷跟人相连,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带出荷花。在文学的批评上有所谓的‘文如其人’的说法,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环境与作品的文风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此现象与席慕蓉的关系,可以从席慕蓉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之中寻得解答。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写荷,咏荷为内蓉的书,名之为《信物》。这本书的内蓉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针笔画来交叉营造全书的气氛,显出对荷花的赞颂与热爱。不仅客观仔细的写景,也主观的写情,使整个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感觉,物我合一的情境。

搭配颜色的运用

同时作为画家的席慕蓉,在文中形蓉花的色彩,也较一般作家更为敏锐细腻,使得作品有更鲜活的感觉。其意象的建构有大半是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呈现给读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体画面。

慕蓉利用颜色搭配花卉的描写,将所要传达的抽象意念,明确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非常蓉易进入席慕蓉所要表达的情绪之中。

8、内蒙情结


席慕蓉作品

  席慕蓉的蒙古族名字全称为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虽然并没有在内蒙古草原生长,但她却是在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中成长的,5岁以前的席慕蓉还会讲一口蒙古语。生于重庆的席慕蓉,少时由于处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一直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了*。 

《古诗十九首》是席慕蓉接触到的第一本诗歌读物,里面有许多寄托乡愁的诗句,如“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从此,淡淡的乡愁与思念故乡的情绪与席慕蓉结缘。席慕蓉便在日记上,通过写诗来平衡内心世界,乡愁成了她内心世界的一个深深的烙印与情结。作为一位画家、诗人,席慕蓉把自己的乡愁写在了诗里,画在了画上。

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包含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甚至在作品底色上都能看到草原大漠的影子。一片沙漠上,一棵树留下它长长的影子,那是在故乡才能看到的场景,而席慕蓉在从未去过家乡时就画下了这样的油画。一位旅居*的蒙古族老人看了她的画,用不流利的汉语说:“这好像是我的老家。”  

9、人物评价


席慕蓉

  评论家沈齐认为,对“席慕蓉诗歌现象”的重新解读,旨在对整个常态诗歌写作的重新正名与定位。长期任运不拘、一味移步换形的中国新诗,正在逐渐清醒中认领一个守常求变的良性发展时期,而常态写作的重要性,也正日渐凸显。从这一观点重读席慕蓉,便可读出一点尴尬中的启示──市场将前卫姿态由主流推向边缘,时代又将一抹“边缘光影”推为市场的热点;市场无罪,时代无常,席慕蓉只是被动充当了大众诗歌选民们的“最爱”,并无意中开启了人们对常态诗歌写作价值的重新认识──而在这一价值领域中,席慕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并非错爱与误会。

流畅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散文的书卷气息在你的脑海中萦绕开来。给人的是一种隽永的语言,启发人以理性思考人生问题。席慕蓉的文章总的给人的印象一种莫名的爽快;主观感受得到了满足,触发心灵深处不自觉的认同感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思考。语言的极美、易懂,结构思路清晰,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份真的印象;真实的感受总能打动人的!

上一篇:顾城

下一篇:刘湛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