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
居庸关是长城其中一座出名的关城,位于昌平县城以北,与附近的八达岭长城同为北京西北方的重要屏障。与倒马关和紫荆关合称“内三关”。
中文名称:居庸关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区境内
级:别:*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公元1368年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1、概述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峡谷中,距北京60公里,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便于此设防,当时已称“居庸塞”。明朱元璋惧怕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关城外南北山险要之处,还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
居庸关地貌延庆地处燕山沉降带西端,是华北平原向张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其东、北、南三面被群山环抱。县城呈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长方形,其地形三面环山,一边濒水,中间是北京市最大的盆地,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2.8%。
2、名字的来源
“居庸”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关沟之中建有“居庸塞”。自汉代起建“居庸关”。在之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居庸关所涉及的范围也有所不同。从汉代至辽、金时期,居庸关是指关沟中某一处关隘。元代使居庸关扩大成一个区域。明代居庸关则专指关城。居庸关是万里长城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上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雄关”、“中原第一关”。这就是“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
3、地理位置
居庸关
重要的地位置和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居庸关成为首都北京西北的天然门户和屏障。居庸关被称为“天险”、“绝险”、“山险”、“奇险”,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说八达岭是西北进入北京的第一道门户的话,这里就是第二道门户。居庸关两侧高山耸立,翠峰重迭,峭壁陡不可攀,峡谷两边山上都筑有长城。中间一径相通,地势十分险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因这里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述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充分道出了居庸关的雄奇险要,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为“军都关”,由辽以后经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称谓“居庸关”。
关城两侧的长城城墙,紧接关城向两翼山上延伸,其形如大鹏展翅。城墙随山势地形而筑,在山巅平缓处的垛口为“凹”字形,墙筑在陡峭山坡上的,垛口为台阶式,呈现锯齿状。关城设南北二门,街长二里余,南门筑有瓮城,今已修复一新。垛口、射洞齐备,咽喉通道穿入南北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它与明长城的倒马关和紫荆关合称为“内三关”。明成祖称居庸关为“路险而窄,北京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人莫窥”。居庸关之固由此可见一斑。
4、气候条件
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延庆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和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是个过渡地带且全境海拔都比近郊高出400米以上,所以,虽与北京城区距离70公里而气候却有很大区别,突出表现为气温偏低。其地形特点,特别是水库造成了独有的小气候,夏季凉爽,多阵雨。而距八达岭长城8公里的康西草原,由于海拔高,又临近湖水,气候湿润清爽。其次,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时间长。冬季气温低,结冰期较长,宜于开展冰雪旅游活动;夏季炎热期短,适宜旅游的时间长。由于气候的影响,延庆四时景色有其独特的魅力,早春阳坡冰雪还没融尽,山桃花、杏花、梨花次第开放,满山遍野笼罩着罗绡轻纱,如云如烟,淡香袭人,是北国特有的春景;五月暮春时节,城里已经燥热,这里却温暖宜人一片新绿,各色野花盛开,春光这边独好;夏季这里也和关内一样,山野平川,绿荫浓郁;秋天是延庆最美的季节,这里蓝天格外明净,阳光格外明媚,由于早霜来得早,不仅黄栌、枫树的叶子是红的,就是桃、杏树的叶子也会变红,斑斓秋色,分外迷人;冬季,八达岭长城银装素裹,让人真正领略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
5、地貌状况
居庸关
属燕山系军都山脉,全县共有80座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东山为燕山前后两列山地的交汇地区,其西部、南部较高,东部较低,海拔多在600米—1000米之间。南山是一系列低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下,山势平缓,群山连绵,谷地宽阔,盆地中有一些岛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小巧灵秀,形象多姿,山体不高,徒步攀登一二十分钟即可登顶。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延伸,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宽处16公里。
6、修建过程
秦时,虽然秦始皇所修长城不经过这里,但此地已是秦军都县和居庸县的关口。
据元代人记载,秦始皇修长城时,曾徙居庸徒于此,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
到北魏时期的公元446年,这里才开始有了长城。
公元555年,北齐政权所修长城也曾经过这里。此时,居庸关才真正成为长城线上的一个重要隘口。
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末以后逐渐荒废。
关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城建立之后,在此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三年(公元1424年)又升为卫,统领五个千户所。
明景泰初年,土木之变以后,还对居庸关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奏明皇上:居庸关为京师之门户,宜亟守备,以佥都御使王瑢镇守并重修居庸关。
今居庸关尚存的南门门额所嵌“居庸关”石匾上就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题记。
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7、配套设施
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即居庸关城)、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配有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
关城呈圆周封闭形式,全长4142米,团状长城内既有供读书学习的泮(pang音胖)宫和叠翠书院,也有商贾行走的买卖街;不仅有专供参拜的城隍庙,也有特为迎驾的行宫。
8、历史战争
居庸关
居庸关是经受战火洗礼较多的一座关隘,这里曾导演出几场决定朝廷命运的战争。五胡十六国时期,这里曾发生鲜卑人攻打居庸关的战争。在公元525~527年,杜洛周起义军将守关都督元谭赶出了居庸关。辽金两朝的灭亡,也同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争有关。辽代末年,金兵进攻居庸关,辽国调集重兵把守,金兵攻关时,辽兵隐蔽在悬崖下面,突然崖石崩塌,士兵被压死许多,便不战自溃。
在这“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的居庸关前,还曾留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足迹。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在野孤岭击溃金兵40万后,乘胜追击,派前锋将领哲别去夺取居庸关。哲别见居庸关山路崎岖,守备完善,不能轻易攻占,于是定下妙计,猛攻一阵之后即下令撤退,以引金兵出关,并在退却途中设下埋伏,又另派兵伺机抢占关城。金兵守将果然认为哲别势单兵弱,胆怯退却,便出兵追击,中途遇到埋伏,被打得大败而归。回到关前,这时关城上已插上蒙军旗帜,才知中计,顿时一片混乱,溃不成军。哲别占领了居庸关,即迎接成吉思汗入关城驻扎。接着,成吉思汗又进攻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洗劫一番后又退回漠北草原。
明军灭元,也是先攻下居庸关,而后长驱直入,一举攻占元大都(北京)城。自此277年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也是先攻取居庸关,而后进入北京城,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进入近代以后,居庸关继续笼罩在连绵不断的战火之中。先是,八国联年就在南口和清军展开激战,接着,北洋各派军阀之间更是在南口打得不可开交。1920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爆发战争。同年7月22日,直系察哈尔都统王廷桢率部进驻康庄,在居庸关附近打败皖军残部。7月23日,直、奉两军进驻京都,直皖战争结束。
1937年八月,中国军队曾在居庸关抗击日本侵略者,毙伤敌军一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