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华二代

科普小知识2022-02-17 07:19:01
...

海外华人的下一代被称为华二代。是类似官二代、富二代的一种叫法,也特指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移民海外的华人后代。

1、简介

海外华人的下一代被称为华二代。其中出生在美国的华二代被称为ABC(AmericaBornChinese),即美国出生的华人。

而在法媒语境中的“华二代”,是指在1970年至1980年间移民到法国的中国人的子女。大部分华二代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们在融入法国社会的同时,也接受来自中国文化及家庭教育方式,他们是在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2、教育

2012年秋季,美国旧金山校区的高考成绩数据显示,2052名华裔学生参与了数学科考试,及格率达到95%,略高于排名第二的白人学生的93%,远远高于其他族裔。另外,2074名参与英文阅读和书写考试的华裔学生中,84%取得了及格资格,在所有族裔中排名第三。

华人对教育的重视远远高于普通美国家庭。美国人将家庭过半收入用于买房、交通,而华人将家庭一半以上收入用于子女教育,高出普通美国人家庭17倍。

很多第一代移民移居来美,最大的心愿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将来可以考上名校,毕业后当医生和律师。这也造成华裔家长一味看重孩子在校成绩,看重孩子将来在哪里就业。华裔大学生成绩优异、就业良好也是必然结果。

3、就业

法国

以法国的华二代为例,他们在长大成年后,多从事律师、工程师等职业,或是进入公司管理层。还有一些人继承父业,开餐馆或做买卖。

据统计,至少27%的华二代成为管理人员,而法国人只有14%能做到。此外,48%的华二代都能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在其他人群中,该比例仅为33%。

美国

从全美华人整体就业状况看,华人就业有两极分化现象,华人中有57.2%的人从事管理、软件开发、会计等高级“白领”工作,这一比例远高于美国的平均值32.4%。剩下的华人在从事厨师、服务员、收银员、纺织工人等低收入“蓝领”工作,这些低收入的“蓝领”父母会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将来从事“白领”工作。很多在美国生活的华人都会描述他们渴望的“中产”生活满意的薪水、城中的公寓、乡间的别墅、每年的度假。只有找一份体面稳定、收入不菲的工作,才能满足他们最大的愿望。

4、行为

很多华裔大学生被美国同学称为“书呆子”,他们从小一味读书,不够独立,不参加社会实践,没有团队精神,不关心政治。

美国学生一走进大学校门,就要开始独立生活,租房、洗衣、做饭,样样都要自己解决,还有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向家里要钱,学费靠贷款,生活费靠打工。一些家境较好的华裔大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一进大学便埋头苦读,保持教室、图书馆、宿舍行走路线。他们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生怕浪费学习时间,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是他们的愿望。

5、观念

在华二代中,有一种孝文化,这源于儒家学说。传统上,中国人从不违逆长辈。很多华二代在3岁前都是由祖父母抚养,之后再到法国学校学习,而他们的祖父母说中文。因此,华二代会在两种文化间摇摆。他们受的教育具有双重性和互补性。

在华二代中,跨国婚姻并不常见。如果将一个法国人置于一个中国籍家庭,他很难适应。但对于所有群体来说,同化是一步步、一代代进行的。

6、融入

大部分华二代都是矛盾的集合体。很多华二代开始不承认自己是中国籍,但他们一般无法接受外界对华人群体生活方式及中国的批评,他们认为他们的祖籍国是一个大国。

2012年11月11日,法国《巴黎人报》专号关于所谓在法华人“黑帮”的报道,华人认为此报道有悖事实,他们集体《巴黎人报》报社前举行示威,*法国媒体“排挤、谴责华人群体”。其中,作为法国“华二代”代表的法国华人青年协会(AJCF)对媒体发难进行了反击,他们*法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并试图从其中解脱出来。

7、身份的尴尬

“尴尬”在美国

美国侨报网报道,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后代通常可以感到“中间人”身份的尴尬。回家是父辈耳濡目染的神秘中国,出门却是扑面而来的西方世界。这种文化冲击,往往就造成了他们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

产生原因

缺乏归宿感

这也是美国华二代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他们在行为、心理等各方面与一代移民不同,在文化上缺乏归属感,感觉自己是属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人。媒体曾报道,美国华二代被称为“香蕉人”,虽有中国人的黄皮肤外表,却有着地道美国白人的内在。

美国华二代在自我的身份认同上

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的认知,有人倾向于对美国人的认同,也有人倾向于对华人的认同,而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居住环境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偏见。

美国社会

存在的歧视让很多在美华二代排斥移民身份、家庭文化及传统。媒体曾报道,中国人觉得美国华二代汉语说得差,不是中国人;美国人觉得他们英语说得好,也不是中国人。但是,在美国人眼里,他们依然还是“外国人”,建立起的关系密切的朋友圈也多半局限于华二代之间。

缓解方法

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许美国华二代就可能可以平静地面对过去的歧视,坦然并骄傲拥抱自己的华裔身份了。

回国也“尴尬”

无论居住在哪里,各国华人新生代有意识或无意识都会面临文化“归属”的问题。海外华人出生在国外,成长在国外,回到中国后难免会遇到身份认同的困扰。“华二代”陆续选择回国读书、工作或创业,但他们的华人背景却给他们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尴尬。

回归“尴尬”主要原因

文化差异是主因

“华二代”在国外土生土长,接触较多的是国外的主流文化。来到中国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产生身份认同的苦恼了。

如何消除

想要融入需努力,得靠个人意愿。到底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还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待人接物。多和中国人接触交流来了解中国社会非常有必要。”

华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不可或缺。有关专家分析表示,如果华人父母坚持让孩子从小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保有原本的“中国根”,那么孩子回国后想融入中国社会就会容易得多。

社会努力。帮助归国“华二代”融入新的环境,让他们放心地在中国安家落户,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斯图加特和平奖

下一篇:胶囊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