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固义傩戏

科普小知识2021-08-21 06:43:32
...

固义傩戏属于河北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1、简介

固义傩戏属于河北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


2、艺术特点

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


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街头剧主要是《捉黄鬼》和其他花会。《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孝敬爹娘。


3、其他

武安固义“傩戏”表演,展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弘扬了尊老爱幼等民族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有段唱词:“元宵佳节喜新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扬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道出了傩戏的演出目的。2006年,武安固义傩戏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显示,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武安傩戏与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

上一篇:西调

下一篇:贤寓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