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文学通常指用语言写下的一种艺术,与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相并列,包括诗、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
1、文学类别
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按时间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或亚洲文学、欧洲文学、美洲文学等。
按国别分为:中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日本文学……等。
按读者分为:按年龄有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等。
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等。
2、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指诠释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或哲学)。各种文学理论派别会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理解文学文本,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来看待文学。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实践在二十世纪才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然而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朗基诺斯(Longinus)的《论崇高》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常常被列举为早期的例子),而十八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家从古典哲学中发展出来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今的文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影响。而当然,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和文学的历史是紧密相关的。不过“文学理论”的现代意义是大约从1950年代才开始的,当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开始强烈影响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新批评家与各种受到欧洲影响的形式主义者(尤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也曾经将他们某些更抽象的实践描述为“具有理论性的”。然而直到英语学术世界开始感受到结构主义的广泛冲击以后,“文学理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
下面所列的是一些最为普遍认定的文学理论学派。
新批评(NewCriticism):是一种关注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新批评从来便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是由后来的文论史家对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在英美新兴的批评倾向的一种概括。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二十世纪下半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不过,“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被清楚界定的“流派”,虽然通常大家会将索绪尔的作品当作一个起点。结构主义最好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就如同任何一种文化运动一样,结构主义的影响与发展是很复杂的。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指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后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女性主义(Feminism):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受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选举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者时常关注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连。
后殖*义(Postcolonialism)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对于此学说的持续时间有不同说法,其中有一说是指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此外,还有一些文学理论广为人知,如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criticism)、同志理论(Lesbian/gayTheory)、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Formalism)、德国诠释学(Germanhermeneutics)、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Theory)等。
如按地域划分,文学理论可划分为西方文学理论和东方文学理论。
3、文学历史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各形式历史发展的学科。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际从人类有了语言后,口头文学就已经出现,自从人类发明了记录书写的工具-文字后,记录文学即开始产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写记录都能被称为文学,如帐目、科学研究当都不能算文学,文学应该是能对读者有所启示、娱乐和指导的文章,文学语言的发展可以增强人类交流的能力。
文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留下了早期的文学作品,如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古埃及的《亡灵书》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和《孙子兵法》竹简等。除了文字记录的文献外,有许多口头流传的,后世记录下来的,也是人类早期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以及许多民族的古代传说和神话等。
按时间划分,文学史可分为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
按地域划分,文学史可分为西方文学史和东方文学史。其中西方文学史包括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等。东方文学史包括中国文学史、印度文学史、日本文学史、阿拉伯文学史等。
4、文学人物
作家:泛指能以写作为业的人,也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因此,一般能被称为作家的人,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出版商发行。
剧作家:是指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
散文家:是一种常见的作家形式,因为散文是一种比较随性、短篇的文章。常为杂志和报章所采用。
小说家:指写作小说的人。一般来说,我们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文小说视为“现代小说”。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诗人创作的作品可以是纪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如荷马的史诗;也可以是比喻性的,隐含多种解读的可能,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历史上自从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诗人,而不同国家和时代产生出许多不同的诗词体裁。
文学批评家:是对文学的研究、评价和解释。现代文学批评往往是受到文学理论的影响。虽然这两项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文学批评家并不总是是理论家。
5、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四大体裁
1、散文。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叙事散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事情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以抒发情感为主,兼有叙事议论。议论散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论述事理为主,兼有抒情叙事。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几乎都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性,使其具有“文学”的特点,几乎不存在表达方式单一,只是单纯叙事、单纯抒情、单纯议论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联想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表达的中心或主旨必须明确而集中。就一般情况看,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是相当准确的;当然,对这一概括有人有不同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叙事抒情、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2、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因为它们通常是一篇小说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开端之前有序幕,结局之后有尾声。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说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
按内容属性,可分为: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公案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诗体小说等;
按时间年代,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因为它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这里所谈的戏剧实际上是指剧本,它是戏剧排练和演出所依据的底本,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舞台说明是用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演出时时的表情、动作、上下场说明等,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方法,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按题材反映的不同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4、诗歌
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大致整齐的句式、强烈鲜明节奏、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炼、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诗歌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根据意思。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诗、散文诗;
按年代,可分为: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其中:
古代诗歌又可分为: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包括: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等;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包括:律诗(五律、七律、排律)、绝句(五绝、七绝);
词(也称“诗余”“长短句”),包括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0字以上)。
曲(包括小令与套曲)。
中国文学史
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学: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
(1)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2)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秦汉文学: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南朝宋文帝时,在国家学校中设立文学馆,反映了文学在这时已独立这一史实。
(2)文学集团的活跃。出现“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竞陵八友”等文学集团。
(3)追求美的创造。文学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在题材、风格方面更加注重美,如在题材方面,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追求华美的修辞,也是这一时期的普遍风气。
(4)文学与哲理的结合。由于作家自我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再加上当时哲学思考蔚然成风,文学与哲理的融合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1)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自初唐后半阶段,宫廷文学就逐渐失去了在诗坛上的主导地位,诗歌创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2)唐诗所反映的社会层面扩展。与前一条相联系,唐代诗人源于各个阶层,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比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变化,诗人具有干涉社会政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就显著扩展了。
(3)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人们习惯上唐诗分成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自标一格的杰出诗人出现,他们共同汇聚成唐诗的盛大局面。
(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从根本意义上说,唐人比前人更加注意到诗歌是一种美的构造。从语言形式上说,语言更加凝炼。
宋代文学:城市与商业的发达直接影响了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的嬗变与演进。
(1)宋诗:宋诗与唐诗的区别表现在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
(2)宋词:词在整个宋代沿着“婉约”、“豪放”两个路线发展。
(3)散文
元代文学: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有杂剧和散曲。
(1)杂剧: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
(2)散曲:格律形式韵脚较密;韵部按北方口语划分;可以添加衬字。语言风格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句法完整。
明代文学
明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明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2):复苏时期。
明后期文学(万历到明末1573——1644):进入高潮,又遭挫败。
清代文学(1644至1840):代表作是《红楼梦》,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
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救亡图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启超。
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
中国文学理论
1、中国文学理论的萌芽与奠基——先秦两汉。
中国文化理论的萌芽;
儒家的文化理论;
道家与文学理论;
其他先秦诸子与《周易》;
承上启下的汉代文学理论。
2、中国文学理论的自觉与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前期。
魏晋玄学与“文的自觉”;
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初唐、盛唐的文学理论。
3、中国文学理论的分流与深化——唐代中期至宋元。
中唐的文学理论;
司空图与晚唐五代的文学理论;
苏轼与北宋的文学论坛;
严羽《沧浪诗话》与南宋的诗论;
宋元词典理论。
4、中国文学理论的革新与总结——明清。
明中叶文学理论的复古与趋新;
李贽与文学理论的革新;
明清戏曲、小说理论;
王夫之与文学理论的总结;
文学理论的“西学东渐”。